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给朱老的一封信
    朱光潜老先生:
    您好!
    虽然您已不在这世间,但您在美学的上的成就让世人铭记。我最近拜读您的大作《谈美》后,深受启发,情不自禁想分享我的粗浅感想。
    一、怎样才能有出世的精神?
    老先生说过: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想要有出世的精神就要摆脱现世中的利害关系,但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想要超脱现世的具体方法:
    1.宗教信仰。在中国,大多数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并不是说没有信仰),一般人很难理解类似藏传佛教信徒以五体投地的姿态一步一拜去到他们神往的圣地——布达拉宫的,我想他们虔诚的态度是需要出世的的精神的。但此法只适用于少数人。
    2.艺术。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做入世的事情只有抱有这样的精神,把其看作艺术品,只求满足理想与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成就。我们不一定要去当艺术家,但得追求“无所为而为”的这种精神。
    3.保留一点孩子气。丰子恺先生把孩提时期看作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追求孩子的简单、纯粹,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你会发现,人越大,这些我们曾经拥有的珍贵品质也在逐渐褪去。保留一点孩子气,真好!
    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才会事半功倍。
    二、我看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灵感的获得也至关重要。有人总结了三点: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艺术创作灵感还来源于采风。这个角度我很认同,但其实就是一点:下功夫。
    灵感虽然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是艺术创作者在艰苦而长期的思索中、探求中、实践中所形成的潜在意识,一定是思维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意识中出现的结果。生活积累与采风其实就是这个探求与实践的过程。总而言之,灵感产生的过程是不易的,任何人都要下功夫。
    这里的任何人不排除我们所认为的天才。就拿我们学生写作文来说,写作文也应该算是艺术创作吧,但我经常绞尽脑汁也憋不出一句,所以我以没有灵感为挡箭牌,称只有那些高手才会有灵感,而那些高手就指代天才。所以,我作文分数比他们低,我也认为理所当然。于是,天才成为了像我这样不愿意下苦功夫的懒人的借口。而这个借口显然没有了道理。
    三、如何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朱老说过: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1、人生的艺术化兼容真、善、美。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显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就是本色的生活,也是艺术的生活。真、善其实也就是一种美。
    2、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艺术的生活也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想要有情趣,感觉到趣味,就要懂得欣赏,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世界和人生,自然朱老就有了“慢慢走,欣赏啊”的建议。
    3、人生的艺术化主张同时并有人生的严肃与豁达之胜。这里的严肃并不是指行为呆板,也并不与情趣丰富相矛盾,它是指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豁达则是于应放手处适当放手,能够摆脱。所以我们追求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到严肃,在摆脱时见到豁达。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是朱老您作《谈美》的初衷。我拜读后受益匪浅,感觉到了“美”的魅力,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有待美化,深表感谢!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吴鑫卓
    2019.2.15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

    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 浅论李白的自我意识
    高一一班吴鑫卓
    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源于他的自我意识。他的诗歌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他摆脱了诗歌节律的限制和束缚,不对一字一句推敲揣摩,痛痛快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跟着感觉走”,感觉涌上心头,绣口一吐,笔墨一挥,淋漓酣畅,大作即成。
    他的饮酒诗常以变态的及时行乐心理去歌唱醉中的乐趣,但这种狂醉又反过来激发诗人向往崇高自我,从颓废中振作起来的人格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见,饮酒不单纯为寻找享乐与解脱,也是李白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既宣泄淡化了诗人的情感,又以超越人生现实层面肯定了自我人格意识,洋溢着豁达的乐观情调。
    若说杜甫能体察人间冷暖,兼济天下,而李白却有些的沉迷于自我,所歌所咏均言个人之志。他的仕途不顺,蔑视权贵、对现实不满、不屈于世俗的叛逆在这体现的淋漓尽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但又真是这样吗?在《与韩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其实李白愤慨而又不失豁达地喊出此言,其中固然有对权贵高力士之流的切齿之恨,而更多的则是对一生抱负横遭摧折后的无可奈何。
    应该说,李白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沉浸于小我之中而抑郁不能的文人之一。因其诗符合历代人的审美,他的旷世才作就得以保存。因为李白有着他的自我意识,有着它的洒脱奔放......他的诗歌不也滋养着历代人的成长,在每一代人,每一阶段的成长里能找到情感的共鸣,这也许是其存在而广为流传的意义所在吧!

  • 李白杜甫写作练习

    近期读了李白、杜甫的诗歌,初步领悟到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之准确评价。 李白诗风多变,多以清新飘逸,雄奇浪漫见长,诗歌内容涉及广泛,尤其是抒发理想受挫的苦闷,放...

  • 我本楚狂人

    曾有人评论:“杜甫从未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杜甫生前苦难和身后荣光总让人唏嘘感慨,老杜的诗,常带着一种无奈和悲怆,如万里悲秋,如无边落木,笔墨下是盛世崩塌的沉重,喝的是潦倒新停的浊酒,饱经世俗磨难和雕刻,可谓是凡人之绝,感同身受。

    而李白,他是谪仙人。

    永远的少年。

    贺知章失神中吐出的这三个字就够了。

    不是说杜甫才华不够,相反,杜工部的律诗至今难以超越,其中深邃的现实意义至今令人深思。但就是因为这样,杜工部,他太现实了,如匕首,将血淋淋的现实剖开在眼前,让人心生不适。

    有句话说得好,现实如此骨感,理想总得丰满。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李白,就像喜欢大圣一样,我们是沉淀太厚的民族,外在的束缚太重,仁义礼智信太过压抑,所以我们内心更喜欢那种才华横溢而又狂傲不羁的人,因为他常常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这可能是精于世故的中国人对自由浪漫的一种暗暗期盼吧。

    也许我们曾幻想过自己是古惑仔里的陈浩南,风流潇洒,喋血街头;也许我们曾幻想过自己是乔峰,豪情万丈,任我江湖快意恩仇。像我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青春,李白身上这种侠义气十足。

    为什么更喜欢李白?这个问题没什么难答的。浪漫情怀,潇洒不羁,翻来覆去几个被用烂的词而已。

    青莲入境,只需如风中一叶,随性飘飞,格律平仄的崎岖阻碍,只是他御风而行的升力。

    别人都带着镣铐在尘世中挣扎,独他一人御风飞翔。

    如梦游天姥,如将进酒,即便透过铅字,也可体会到这种一挥而就,游走自然的酣畅。即兴不带一丝凝滞,无需推敲字句,满篇都带着仙气。

    他的格律严谨反倒不那么出彩。

    为什么喜欢李白?这个问题没什么难答的。他有我们没有的,他做了我们不敢做的。

    我们偏爱天才,我们喜欢这种意气风发的自由精神。那么酷的人,为什么不喜欢呢。

    诗词可以下酒,生平能够佐餐。小时候喜欢他侠气如仙的诗词,长大了羡慕他来去如风的人生。

    世间人大多都被困在俗世的生计中,而李白眼里,从来都不会注意到这些,哪怕因此颇受诟病,哪怕难符现世。

    所以常言李白是仙,不属凡间。

    所以此生放荡不羁爱李白。

    ———(1)班 刘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