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内蒙古
  • 《太上感應篇彙編》77

    何謂偏正。 昔吕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吕公始悔...

  • 《太上感應篇彙編》76

    何謂端曲。 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爲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爲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

  • 《太上感應篇彙編》75

    嘉善支立之父,爲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

  • 《太上感應篇彙編》74

    嘉興屠康僖公,初爲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爲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餘人。一時輦下咸頌尚...

  • 《太上感應篇彙編》73

    馮琢庵太史之父,爲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捫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甦。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爲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 《太上感應篇彙編》72

    明袁了凡積善篇云: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紇,而歷叙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必有興者。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

  • 《太上感應篇彙編》71

    明紹興府城北三十里,即係大海,每潮水湧入,渰没田禾。嘉靖間,蜀綿竹湯篤齋公,知府事,殫心竭力,爲築海塘百餘里,造閘二十八洞,使得因時啓閉。自是每歲豐收,萬民永賴。後移...

  • 《太上感應篇彙編》70

    宋韓魏公琦,少登顯仕。首能追孝祖考,育養諸姪。比於己子,衣食其宗百口,所得恩賜,先及親族。 曆相三朝,苟利社稷。知無不爲,奮其忠勇,置天下於太平。教子義方,嚴...

  • 《太上感应篇彙編》69

    後周燕山竇禹鈞,爲五代時諫議。三十無子,夢祖父曰:汝無子,又不壽,當早行善。禹鈞唯唯。 鈞爲人素長者,先有家僮盜錢二百千,慮事覺,有女尚幼。自寫券,繫女臂云:...

  • 《太上感應篇彙編》68

    紫虛元君曰:昔有傅先生,自小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積三年,忽遇太極真人,授以木鑽,使之穿一磐石。戒曰,石穿,吾當度汝。石厚五尺餘,傅鑽之不息。積四十七年,石忽穿透,太極...

  • 《太上感應篇彙編》67

    積德累功。 存諸心,曰德。見諸事,曰功。由少至多,曰積。由卑至高,曰累。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苟能閔閔然,如農夫之望歲。汲汲然,如商賈之營財。今日積一德,明日又...

  • 《太上感應篇彙編》66

    宋劉安世,年既老,名益重。梁師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賢,令人啖以大用,因勸爲子孫計。安世笑曰:吾爲子孫,不至是矣。廢斥三十年,未嘗有一點墨,與當朝權貴。吾欲爲元祐完人...

  • 《太上感應篇彙編》65

    翊聖真君戒張守真曰:如能節身守正,不欺方寸,自然默符天理。 關聖帝君曰:人之有心,如天之有日,光明洞照,纖悉無私。 陸象山曰:人惟一心,起爲念慮。念慮之...

  • 《太上感應篇彙編》64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履,身之所蹈,與意之所及皆是。邪徑,指至微而易忽者。謂一事一念之邪僻也。欺,謂明知故犯。暗室,人所不見不聞之處,善惡初分之界也。 ...

  • 《太上感應篇彙編》63

    後漢管寧,嘗與華歆鋤地得金,寧不視,歆捉而擲之。會世亂,寧避地遼東,公孫度禮之,不就。因山爲室,人多從之。鄰牛壞田,寧牽至荒處看牧,牛主慚謝。所居漸廣,寧於是講詩書,...

  • 《太上感應篇彙編》62

    昔有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談虎傷人,眾皆驚,獨田夫色變異常。夫虎能傷人,人莫不知,然未親歷,故止一驚。田夫身受其苦,故色變。人之於非道猶爲者,亦是不曾真知。若真知,決不...

  • 《太上感應篇彙編》61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自此至三百善,實言作善之事,人能身體力行,立有福報者也。道,猶大路也。順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險巇,即非道...

  • 《太上感应篇彙編》60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罪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爲善,正念時時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

  • 《太上感應篇彙編》59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

  • 《太上感應篇彙編》58

    明袁了凡改過篇云: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