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每一步安排,都是苦心孤诣,只有派马谡守街亭一事属于马失前蹄。 北伐前,诸葛亮首先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觉得这个计策太过冒险,第一次北伐需要稳扎稳打,在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每一步安排,都是苦心孤诣,只有派马谡守街亭一事属于马失前蹄。 北伐前,诸葛亮首先否决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觉得这个计策太过冒险,第一次北伐需要稳扎稳打,在于...
形势所迫,不得不反。 刘邦立国后分封的诸侯王,要么造反被诛杀,要么随便找个由头被诛杀。 公元前207年,燕王臧荼造反,刘邦亲征平叛,诛杀了臧荼。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造反并...
秦始皇不死,大秦帝国虽不是铁桶一样的江山,但仍旧有强大的凝聚力,陈胜吴广这种级别的农民起义会很快被镇压下去,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原六国贵族复国。 至于为什么说大秦帝国不是铁桶一...
朱允炆削藩,逼死的唯一藩王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朱柏的封地在荆州,属于内陆地区,他并不属于拥兵自重的塞王,对朝廷的威胁远没有秦王、晋王、燕王这些塞王威胁大。 朱柏文武...
简单写下刘备的个人简历: 备乃孝景帝玄孙,汉宗室子弟,然家道中落,沦落民间,遥念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皆起于毫末,故继承先祖遗志,自强不息。少时织席贩履奉养老母,终不忘兴复...
皇权的本质是兵权。 立下拯救天下的大功就意味着手里有足够多的兵权,没有兵权何来立功之说。 手里有能拯救天下的兵权,那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必须继承帝位,哪怕他是个奴隶出身(石勒)...
刘邦是个务实主义者,像礼贤下士这种假模假式的操作,他不稀得干,他只喜欢随性自然,率性而为。 如果一个文士因为被刘邦侮辱就拂袖而去,那基本上没机会在历史上扬名立万,但凡能够忍住...
蜀汉集团君贤臣忠,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有舍身取义的豪气。 蜀汉将领普遍的想法是:汉中王这个老板拿我当兄弟,我自然衔环结草以报。 刘备给蜀汉集团定下了一个基调,只要肯跟着我...
辕门射戟这个典故出自正史《三国志·吕布传》。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术派大将纪灵率领三万人马攻打刘备,此时的刘备刚被吕布夺了徐州,只有几千人马驻守小沛,自然打不过纪灵,...
在历史上的创一代中,刘邦和朱元璋排第一档,曹操能排在第三档,论资排辈,曹操距离刘邦还远的很远。 曹操比刘邦差的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用人。 曹操表面上看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但背地里...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里要为孙十万说句公道话。 当曹操收拾了袁术、吕布、袁绍,统一北方后,大军南下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流窜南方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 此时曹老板财...
当一个领袖的个人能力并不突出(孙权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团队内部并不团结(江东士族和孙氏集团并不同心同德)的时候,要想统一天下,还得靠人口和土地。 东吴占地很广,但都是长江以南...
按照惯例,俘虏敌方一员大将,应该先劝降,劝降不成则羁押,用于和敌方交换城池或者物资,如果敌方不予交换,那就再羁押,过个几年如果还是不投降,那就杀掉祭旗。 可孙权生擒关羽后,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地人,还做过蜀汉的官员,既然做过蜀臣,刘备和刘禅就是他的主君,称刘备先主,称刘禅后主,算是不忘本,没毛病。 陈寿对老东家是有感情的,当年黄皓专权,陈寿...
大一统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对历史上的割据政权有着吸引力,也让后世的普通读史者感到兴奋。 所以,在读史者眼中,身为一个割据政权,你就得积极奋取、殚精竭虑的谋求统一,哪怕你势微力...
当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就没了翻盘的可能。 有诸葛丞相在,克复中原、复兴汉室还有一线希望,诸葛丞相故去后,这一线希望也随之消散。 打仗打的是兵马钱粮,谁家底厚,谁的赢面就...
刘邦和刘备在中后期的情况相仿,都是据有川蜀和汉中,然后图谋北伐。他们计划先据有陇右、关中,再东出函谷关,占据中原,继而平定四海,一统华夏。 两人最终结局不同,刘邦最终削平群雄...
曹操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主帅。 大争之世,如果不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有被替代的危险。 曹操看着自己帐下的将领,从能力到忠诚度,参差不齐。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这些人都...
刘协主动退位让贤是最好的结局,否则就是东汉初的更始帝刘玄,或者是明初的韩林儿,都是被杀的结局。 更始帝刘玄和汉光武帝刘秀同为宗室,都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算是同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