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安徽
  • 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部份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司徒丁鸿见到这...

  •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制订与之相应的措施。这个成语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春秋末年,伍子胥逃到吴国,吴王很器重他。一次,吴王征询伍子胥有什么办法能使吴国强...

  • 因势利导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髌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

  • 讳疾忌医

    一次,扁鹊到了齐国。齐国国君田午热情地招待他。扁鹊见到田午,认真地对他说:“目前,您的肌表部位有疾病,要是不治,会发展蔓延下去。” 田午是个很自信的人,他听后不以为然地说:“...

  • 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

  • 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 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 侍从回答说:“还没...

  • 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

  • 丁香与木香

    有个叫李生的人,经常在集市上卖“养脾丸”。他的招贴上写着:“我家雇用两名婢女专门配制这种药。药方若不是丁香、木香配制而成,我愿受到天诛地灭。”众人见他写得真切,买药的人很多。...

  • 囫囵吞枣

    有个医生常从中医角度向人介绍水果的吃法。一次,他向别人讲生梨、生枣的吃法,说:“吃生梨对人的牙有好处,但对脾胃有害处;吃生枣则恰好相反——对脾胃有好处,而对牙有害处。” 旁边...

  • 郎中止风

    从前,有和尚、道士、郎中三人随大伙坐船渡河。船到江心,忽然刮起大风,渡船在风浪中颠簸不止,众人大惊,乱作一团,小船有翻沉的危险。船夫央求和尚、道土用法术止住恶风,稳住众人情绪...

  • 锡饧不辨

    戴元礼是明朝的名医。有一次,他因事进京,听说京城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医生,医术高明,治病往往很快见效,于是,他决定去拜访这医生。到了那里一看,果然门庭若市,应接不暇。这时,刚好...

  • 覆杯则卧

    有人患失眠症,去求教某医。这医生只开了半夏,秫米两味药。见病人半信半疑,这医生沉着地说,“至关重要的还在后头哩。服药之后,一定要将药杯翻过来放在茶几上,这样便能安睡。” 旁人...

  • 不可余药

    从前,有一庸医,不学无术,却偏偏声称熟读《内经》、《伤寒》。 一天,一位病人就诊,诉说几天前淋雨感冒,现感腹部胀满,烦燥不安等。这医生翻开《伤寒论》,念道:“伤寒有热,少腹满...

  • 泻药

    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位布衣郎中在一颗大树下休息,当他酣睡之际,从树上爬下一条蟒蛇,把他连同药箱一口吞进肚里。医生在蛇肚里叫苦不迭,他想:“这下可糟了,想个什么办法出去呢...

  • 败酱治病

    古时候,有一人拜师学医,他见老师常用花椒、茴香等药治病,心想:这有什么为难的,谁家中没有这些调味药。哪值得学这么久!于是,他辞谢老师,回家后自开诊所,开始坐堂行医。 一天,一...

  • 程钟龄施计治“足痿”

    程钟龄是清代著名医家,他临证经验丰富,别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经他治疗常能奇迹般地康复,名噪康熙、雍正年间。 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缓慢移步,服过许多药皆无效。他...

  • 叶天士摸脚治红眼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颇有高招。 一次,他遇上一位两眼通红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满眼角,眼泪直往下淌,不断地用手去揩,显露出十分忧虑的神情。 叶天士见状,详细地询问病情,然后郑重地告...

  • 孙一奎便方治难症

    孙一奎是明代著名医家,号“生生子”。他一生治愈不少疑难重证,深受群众的爱戴。 明末年间,在孙一奎行医的一带有户贫苦农民,其妻产后失养,患上“子宫下垂”病症。她坐不成,睡不适,...

  • 张景岳急智解危难

    张景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人们都知道他善用温补,却很少知道他还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 一户姓王的人家有个儿子,刚满一岁。一日,母亲随手拿一枚钉鞋的圆铁钉给儿子玩。小孩不知,误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