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有深浅难易的区别 有人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而然的,这话对吗?有什么功夫吗?”先生说:“‘知行’二字就是功夫,但是有深浅难易的区别。良知原本是精察明白的,比如想...
“知行”有深浅难易的区别 有人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而然的,这话对吗?有什么功夫吗?”先生说:“‘知行’二字就是功夫,但是有深浅难易的区别。良知原本是精察明白的,比如想...
私欲是对七情的执着 有人问:“先生以太阳比喻良知,以乌云比喻私欲。乌云虽然能遮蔽太阳,那也是天地之间的气所本该有的,私欲难道也是人心中本该有的吗?”先生说:“喜、怒、哀、惧、...
看透生死 有人向先生请教“夭寿不二”。先生说:“学问功夫能够摆脱一切名利嗜好,然而只要有一丝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是心的本体还有未能融通之处。人对于生死的念头,本来是从生命的根子...
致良知不分静动 一位学友在静坐中有所领悟,就跑来向先生请教。先生回答说:“我过去在滁州时,看到学生们大多注重口耳间的知识理解,争辩同异,没有什么收获,所以姑且教他们静坐。他们...
怎么才叫立志? 何廷仁、黄弘纲、李珙、王畿、钱德洪等人陪同先生。先生看着大家说:“你们的学问没有进步,原因只是没有立志。”李珙站起来回答:“我愿意立志。”先生说:“也不能说你...
一个大私意:议论和指责他人的是非 一位学友时常容易生气,指责别人。先生警告他说:“做学问必须反求诸己。如果只是指责别人,就只看到他人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过错;如果能够反省自己...
致良知需保持何种心态? 先生又说:“诸位用功,切不可揠苗助长。天资卓著的人极少,为学之人没有一步登天成为圣人的道理。在起起伏伏、进进退退之间,才是功夫的次序。不能因为我前些日...
致良知 vs 现实生活 有人问:“读书是为了调节内心,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读书的时候,科举的念头又被牵扯进来,不知道该如何避免?”先生说:“只要良知真切,即便参加科举,也不会是...
事上磨的例子 有一位先生的属官,长期听先生讲学,说道:“先生您的学问十分好,可是文书、断案繁杂困难,无暇去学习。”先生听到这句话,说:“我何时教你离开文书 、断案凭空去做学问...
无欲故静 九川问:“近年来因为讨厌流行的泛滥学问,每次要静坐,屏息凝神,不但做不到,反而觉得更为困扰。为何会这样?”先生说:“念头怎么能够止息?只是要让念头中正而已。”九川说...
致良知会被欺骗吗? 来信又写道:“人情诡诈多变,如果不加疑问地对待,往往会被欺骗。若想发现别人的诡诈,自己便会先怀疑别人、猜测别人。逆诈就是欺诈,猜测就是不诚信,被人欺骗又是...
必有事焉 “宁可不做事,也不能不加存养的功夫”,对初学者这么说也不是没有好处。但将处理事情和存养心体分作两件事看待,就有弊端。孟子说“必有事焉”,君子终身的学问都在“集义”。...
真正的快乐 来信写道:“从前周敦颐先生常常要程颢寻找孔子与颜回快乐的原因。敢问孔子、颜回的快乐与七情之乐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那么常人依循自己的私欲便能快乐,何必还要学做...
格物->致良知->诚意->正心 想使得父母冬暖夏凉、将他们奉养得当,便是意念,还不能说是诚意。必然切实去践行使得父母冬暖夏凉、将他们奉养得当的意念,务求自己内心无所亏欠、自欺...
知与行,学习与实践 来信写道:“人的心体本就明白,然而由于被气拘束、被物蒙蔽,很少有人不昏聩。不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方法来明白天下的道理,便无法明白善恶的缘由、真假的...
关于好名 先生说:“做学问最大的毛病在于爱好虚名。”薛侃说:“从去年起,我认为我的这个毛病已经减轻了,现在认真省察,才知道并非如此。难道我真的十分在意外人的看法吗?只是听到赞...
关于格物 陆澄向先生请教格物。先生说:“格就是纠正的意思。格物就是使那些不正的念头复归于正。” “做功夫的困难之处,全都在格物致知上。这就是如何‘诚意’的问题了。意念如果真诚...
如何去私欲? 先生说:“教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边。人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容易心猿意马,不能集中心思,而且所考虑的更多是私欲方面的东西。故而要先教他静坐,使其停止思虑。久而久...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修养的方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