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海南
  • 120
    网文真的那么好写吗?

    最近迷上了网文,头条和简书都没怎么好好去写,没事的时候就去听一听网文小说,看一看网文大神的简介。同时也去看一看网文的写作技巧。 其实让我对网文有所了解和感兴趣的,还是受简书里...

  • 睡眠不好,对人的伤害

    人一生中大约1/3的时间在睡觉。 大量研究证实,睡眠的好坏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睡不好的人,往往疾病缠身;睡眠质量高的人则会拥有更好的情绪、精神和运动表现。 经常失眠或熬夜...

  • 五脏最爱和最怕的蔬菜

    1、肾:最怕马齿苋,最爱香菜 马齿苋一直都有“长寿菜”的美誉,有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等功效,深受大部分人的喜爱。 但是根据研究发现,马齿苋草酸含量高达1.31%,如果一下食用过...

  • 小三成群?!婚姻不忠都被你拿到台面上说了😅😅

    2338b71ac166 评论自1.17
  • 年轻不懂事呗,不知道怎么选择。我的孩子曾问过我一样的问题,我说那时候憨😀😀

  • 走的人走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怎么好就怎么来吧

  • 120
    人这一辈子

    门诊来一位头发鬓白的老太太,膝盖上压着一个已经开始褪色的手提袋,手里攥着病历,微胖的面庞是我最爱的老太太的模样。她一张嘴就让我为之侧目,这是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自成优...

  • 不吃的水果会烂掉,不浇的花儿会死掉。
    这事不能全怪保姆,是女主人创造的条件。因为老头不想烂也不想死。

  • 自己的人生,别人无法替代。

  • 结婚之后对男人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 怎么觉的姓周的就是道貌岸然呢!既然为了孩子不能离婚,那就不能为了孩子不找情人?他把李姐又置于何地?他同时伤害了两个女人,也伤害了孩子,孩子长大了是不是也跟他老子一样,可以同时有老婆再找情人呢?很可怕的逻辑。

  • 自由的深渊—主体性的想象和象征的辩证建构

    在原初的“”闭合”的循环(无)之中,一种意志的萌发悸动在此扭动不安,将这一切回溯性建构的收缩性的力量(主体性)早已在所谓闭合的循环中打开了一道裂隙(它自己就是裂隙), 在那永...

  • 根据佛教哲学,这便是你通过高强度的冥想,感觉到事物缺乏本质之后,对现实的本能理解。如果与此同时,你感觉到“自我”的界限开始消失,那么你所体验的将是更辽阔的“空”,“空”不仅渗透到外在所谓的事物,也渗透到内在所谓的“自我”。(这也有助于解释,在佛教中,特别是大乘佛教中,为什么“无我”的教义有时会被描述为广义上“空”的教义的一种特例。)佛教哲学家有时会通过强调这种“空”的渗透,不仅将“无我”的概念用到“外在”事物上,还会用到“内在”事物上。正如你缺乏“自我”一样,树木也缺乏“自我”,石头也一样。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正如树木和石头缺乏本质,你也缺乏本质。不管根据哪一种说法,你所见的一切都是“空”。
    至少在佛教的论辩中是这么讲的。
    但是,在我看来,也可以翻转这段佛教论辩,论证无处不在的“空”和“同一性”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大。翻转的轴便是这种佛教论辩中的核心术语:缘起(interdependence co-arising)。
    “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这个词在当今时代应用广泛。比如,你可以追踪数个国家的股市,注意到它们之间都互相关联,然后说:“哇,经济体之间的互相依赖比我想象的要多。”而这个佛教术语的后半部分“共生”(co-arising)也是恰如其分的。毕竟,这些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如果不与其他经济体交流,也就不会成为如今的样子。
    如果注意到这种互相依赖之后,你补充说“这些经济体之间的统一性比我想象的要高”,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样说有道理:一些互相高度依赖的体系,比起一些互不依赖的体系,更接近统一。事实上,生物体被看作统一的整体,原因之一就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相依赖性太强,如肾脏、肺等等。
    所以,有人反驳统一性或同一性时说“不,不,你大错特错,其实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不是统一性或同一性”会显得很奇怪。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不正表明了统一性和同一性吗?我不是说二者完全相同,但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的程度越高,就越近于同一性,这样讲是不是有道理呢?认同“空”这一概念的人,他们的想法是不是也可以大概理解为,现实中充斥着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开始好奇,为什么会有人气愤于韦伯这样的人谈论同一性,而不谈论无处不在的“空”。某人对某个有些模糊不清的语义学问题偏向支持的立场,为什么会使人义愤填膺?这背后的哲学分歧远比你想象的要大。这就回到了我们前文中提及的佛教哲学和印度教哲学的冲突。
    在印度教思想里,特别是在不二论吠檀多(Advaita Vedanta)学派的印度教思想里,个体自我或灵魂只不过是所谓的宇宙灵魂的一部分。用印度教的术语来表述是这样的:atman(自我或灵魂)是brahman(梵,宇宙灵魂)的一部分。现在如果说atman(自我)是某种事物,不管是brahman(梵)也好,是别的也罢,就是说atman(自我)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而佛教的诞生,佛教之所以能在印度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主要根基便是对atman(自我)存在的否定。
    但有趣的是,韦伯真切地否认过“自我”的存在。他曾明确地将“你便是一切”的观念与“你什么都不是”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其实,那段视频对话后面还有一部分,可以强化这种联系。在视频对话中,我对韦伯说:“我有过一次冥想体验,在那次体验中,我感到自我的界限好似突然扩张了——鸟儿的歌声进入感觉器官的地方似乎不再是那么明晰的自我分界线了。”
    “的确如此。”他应道。
    我继续说道:“但那只是一次性的短暂体验……你说自己每天走在路上,看到的其他任何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等同于你自己?”
    “是的,我的表述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但也差不多。我不会把任何事物都等同于我自己。我是说,并没有什么人可以把我或其他任何人等同于他们。只不过是在这里(在我的身体内)有一个空且静止的存在,在那里(我的身体之外)也一样。”
    我说:“这样说来,你把其他人等同于你自己的这种说法,问题在于第一个字‘你’。”
    “正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你’的存在,无法去判定。”
    他怎么能这么讲呢——如此矛盾,讲得既不是彻底的佛教观点,也不是彻底的印度教观点?嗯,至于矛盾的问题,我在本书开篇就提过建议,如果你不喜欢矛盾,或许就不适合学习东方哲学。(而且,我还建议你不要学习量子物理。)至于韦伯,他已修习不二论吠檀多和佛教传统多年,并没有跟定任何一种特别的哲学,所以说话才会既不像教条的佛教徒,也不像教条的印度教徒。因此,当他经历某种冥想体验时,才不会局限于用某一种方式来阐释。他只是原原本本地向你讲述他的感觉。

  • “美妙”的眩晕——想象的想象的想象的回溯性建构

    眩晕是打破我之成为我的东西的一个重要时刻,我的以往经验和思考、甚至于我的当下理性都在一种眩晕之中被揉碎,我对于现实的感知变得既模糊又无比清晰,一切事物的意义重组在此刻发生,我...

  •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对世界的完美解说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形式作出对于世界的解释,但客观而言,世界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说,客观上世界也并不需要一个完美的解说。对于世界的完美解说其实是人的心...

  • 不过你有感觉就好

    要爻厩:口技大师、奇异生物生存之所

    在要爻厩这个神奇之处,生活着一群奇异的生物,他们与其余生物有着一个莫大的不同特点——善于口技——这是他们的祈祷方式,每只生物的祈祷各有不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口技方式——包括动...

  • 真的吗,随笔乱写的,仅供娱乐😂

    要爻厩:口技大师、奇异生物生存之所

    在要爻厩这个神奇之处,生活着一群奇异的生物,他们与其余生物有着一个莫大的不同特点——善于口技——这是他们的祈祷方式,每只生物的祈祷各有不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口技方式——包括动...

  • 要爻厩:口技大师、奇异生物生存之所

    在要爻厩这个神奇之处,生活着一群奇异的生物,他们与其余生物有着一个莫大的不同特点——善于口技——这是他们的祈祷方式,每只生物的祈祷各有不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口技方式——包括动...

  • 流程型组织下的一种理想商业图景

    在商业环境浸润久了,发现商业最让人寒心的地方在于: 对社会有益的往往不赚钱,能赚钱的往往对社会无益。 不光无益,甚至有害,大多数所谓的“商业模式”,不过是一种套利行为。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