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青海
  • @何玥玥玥玥玥 HXY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论《边城》中的孤独感
    一   孤独的作者
    沈从文给自己的定位是“乡下人”,他在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水云》中提到“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也结東了这个时代这种感情发炎的症候”。从这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独特的理想实现形式,和他给自己在当时主流文化环境之下的定位。蓝棣之先生曾经用“症候”这一独特术语分析过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他说:“一部作品总是必然地会带有作者本人的烙印”。如此《边城》必然的带有沈从文先生自己的印记。那么这样的烙印是如何表现的?当时的他已经与大家小姐张兆和结婚并且是新婚燕尔的时候,从他的事业上来看,沈从文在当时的北京已经谋得一份大学教师的职务。他作为一个从湘西农村出来的行伍之人能在婚姻家庭上获得这样的成功,理应说此时是他人生的辉煌时期,此刻他的人生感受理应是幸福的。可是《边城》却打破了这样的幸福和谐的画面,也打破了我们世俗的想法。 从“湘西世界走出来体验了都市丑陋一面的沈从文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希望通过乡村的纯粹来改造都市中的畸形人,实现人的改造。但是小说最终的开放性结局体现了作者知道这样的改造的困难,他自己也不确定这样的理想能否实。那么这份孤独感是如何付诸文本?本雅明认为“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虽然《边城》的开头仍然尚是典型的传统讲故事的方式,“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样的开头如讲故事般,在悠远的讲述带有一种淡然的抒情风味。但是结局的开放性把悠远与抒情撕裂,这样的逆转说明作者叙事方式的转变,小说结尾的开放性代表了一种真正小说的形成,同样也体现了作者“孤独的个人”的生成。所以孤独是沈从文自己对他自身生存状况不断审视的结果,这样的审视结果与表面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偏差,但是这样的偏差才是当时作者的内心真实写照。

    二   孤独的乡土
      在作品《边城》里面,边城是作者沈从文所创造的一个远离俗世器闹的孤独的地方。从文本的描述上我们知道边城是处于四川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地方,地理上的尴尬接壤位置或许正代表了边城的一种尴尬的身份归属感。从现实角度来看,边城确实是属于这样的一种地理位置,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从作者自身的身份体认来看,我们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相似性。是否可以大胆地推测,也许这样的尴尬地理位置描写就是作者对自己乡下人和都市人的尴尬归属的认识,那么现实的边城其实就是作者体认的种孤独感的化身。那么这样的孤独感是如何体现的呢?在孤独的世界里,封闭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边城》中这样的封闭是作者有意地取消了现实时间对于边城的消磨与影响造成的,在这里现在与曾经的时间性鸿沟被填充了。因此而言,孤独的世界走的是一种无任何时间性背负的道路,边城就是这样一个被偷置于时间概念之外的一个事实存在的地理环境。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120
    为什么这个世代的小说会如此平庸和狭隘?

    其实我不是一个写作者,文学甚至不是我的专长。但是我过去一直在做媒体,现在负责简书,在版权中心也看到了很多的作品。 我想跟大家聊一聊作品背后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虽然看上去不那么...

    71820 1867 14
  • @娟娟新月 感谢!

    《记念刘和珍君》改编

    在一片漆黑的历史的夜空中,你就如同一颗流星划过,须臾间拖着光影,无法给人留下准确的痕迹,但却如星星点点的微光,点亮了前行的路。 (一)...

  • 《记念刘和珍君》改编

    在一片漆黑的历史的夜空中,你就如同一颗流星划过,须臾间拖着光影,无法给人留下准确的痕迹,但却如星星点点的微光,点亮了前行的路。 (一)...

  • 120
    浅谈小说创作(2.0加强版)

    昨晚无事,和几位作者聊当代小说,话题太大,越聊越收不住。我不善于谈太大的东西,因为虚虚实实,卖弄的成分居多。所以最终说回文章,说回特别细小零碎的字字句句。 写东西在我看,就是...

个人介绍
一个积极入世的厌世者,
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反叛者。
若是他人不能渡我,何不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