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尽管早已听说过许多次这个故事,但我想,转述的过程仍然可能出现差错。每个人讲故事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当这个故事交到我手里的时候,可能已...
雅各布主动解围(推动剧情发展),在这里叙述视角偏向雅各布,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叙述还是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的。这里对恶魔的描述还是很带感的我说。雅各布也知道伊萨克的感情,两个人都很有分寸感啊我说。真的很耽美……其实伊萨克的爱和雅各布一样都是很炽热很坚决的。画像里的少年其实就是雅各布在火光里的场景(剧透)我说,至于为什么伊萨克看不出来,这就是恶魔的把戏。可恶的恶魔把伊萨克的尸体P掉(不是)……没有取到取景框里面。这看客即是纵火者是明示了我说。孩子们在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想想拍视频的人。
然后是召唤恶魔的仪式。这种东西即便我知道也不该真的写出来,反正凑点元素意思一下。寻常的召唤肯定是叫不动恶魔的(恶魔是要灵魂的),黑弥撒是要有祭品的。是谁呢,当然是为爱疯狂的伊萨克。在这里引用sj,这个故事很典了我说,虽然我是从克尔凯郭尔那里看来的。怎么还有莎士比亚我说,算了,习惯了。这种场景真的是,我很喜欢我只能说。但是伊萨克你为什么要拉雅各布的手杀死你自己?我写的时候可能是疯了,但这样确实更有张力。然后是死亡感觉……我又没死过只能想象着写写……还是见到了。说起来这种不能相见的爱人也是很带感的设定。好吧,召唤恶魔许愿究竟是哪里的设定来着。总之一手策划整件事情的恶魔一出来就装无辜……说起来这恶魔是谁来着我好像没有设定那时候。死亡美学。还是没忍住嘲笑,就这么对乖宝宝,坏。神明和恶魔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个就见仁见智我随便一写。然后雅各布想让伊萨克复活。这种走一圈回到原点也是很经典的悲剧设定了我说。
在这里戛然而止,时间来到五年后。按雅各布的叙述,召唤来的是神明,救活伊萨克就消失。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真的。这种不能说出口的真相也是悲剧的经典设定。背景是两人将要分离。理性地说(知道整体剧情),这对雅各布来说是好事,可是爱总是超越理性的。主教的谈论动摇伊萨克的信仰,多么讽刺。这里穿插叙述当年的场景,也是很有紧迫感了(真的有吗 )。伊萨克你还是忘不了恶魔。这样的话其实伊萨克将雅各布当作救命恩人更不会相爱多么悲剧。这里的火光其实就暗示画像里的就是雅各布。伊萨克带雅各布一起去,也是考虑雅各布的心情,多么善良,这下雅各布高兴了。但是伊萨克陷入深深的思考。那么最后,在月光下,在戏剧化的时刻,雅各布被摘掉面纱,露出伊萨克日思夜想的面容。两个人终于压抑不住情感,以身体进行更直接的交流。但是恶魔的诡计达成,雅各布的灵魂被取走。伊萨克亲吻着尸体,也心碎了……真是完美的悲剧啊我说。
总之这篇小说的戏剧性还是很强的,虽然逻辑可能没有那么严密,但还是展示了巧思(自恋),而且这个人设写起来也是非常爽的(坦率),偶尔回过头来看看还是很有感触的。好像我也没讲什么新东西……果然我不适合写评论之类的。
着魔狭窄的窗框挤压着荒原和天穹,逼迫它们彼此交融。 牧师的布道词弥漫在伊萨克的脑海,朦朦胧胧的,既挥之不去,也看不真切。那沉闷的语调自穹顶漾开,回荡在他的耳畔,令他本就慵懒的心愈...
《着魔》是我当时觉得语言不好(不够精致,尤其是结尾部分),可是仍然很喜欢的小说。这种寄宿学校是我很喜欢写的环境,封闭、狭隘、压抑、神圣,很哥特,适合作为cult类电影剧情发展的场景,也许这篇也有一点点cult片的味道。伊萨克和雅各布是很常见的名字,但因为这篇小说的zj元素,这两个名字其实也被赋予了额外的含义。也许没有……总之当时写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坦诚)。
开篇就很压抑我说 。这种学校一般都是建在很荒凉的地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与世界隔得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情谊才会更坚固。故事自教堂的布道和唱诗开始,在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伊萨克和雅各布完完全全是两种不同的类型。雅各布是很典型的乖乖男,伊萨克更偏向于秩序的反抗者。差别和天地一样大(家境、性格……)的两个男孩,却在这狭窄的学校被强迫着挤压到一起,真是很有宿命感(?)的悲剧我说。
奇怪而又随心所欲的转场。虽然但是我说这种梦境醒来的转场是很常见而且屡试不爽的。梦和记忆和现实的关联,一些暧昧的错认、误会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我觉得很适合春天,去年好像也是差不多时间写出来的,好吧还要早一些。雅各布这种乖宝宝很典型,我也很喜欢写这种角色。说起来为什么总是写眼睛当然是因为写作者本来就很喜欢漂亮的眼睛……瘦弱的乖宝宝主动承担照料的职责,我说这也是很具有反差的人设了……虽然我当时好像没打算当这种类型文学来写但这种人设真的很有品我说。画中的少年出现,他是谁呢(明知故问……)?恶魔在这里出现。这里的场景像是恐怖电影才会有的桥段,但也暗示是恶魔在引诱伊萨克,为他扫除一些障碍。我说其实伊萨克也挺好的,不想把雅各布牵扯进来。不过没想到雅各布对伊萨克的爱是超越他的信仰与原则的。被漂亮的眼眸注视着是很难抵御的诱惑……我说这里好像夹带私货了,没关系忽略掉。我想说的是这种风云人物的相见还是很有张力的虽然我好像没有写出这种张力……这里主要是从伊萨克的视角切入的。不过雅各布的跳级也足以说明这位循规蹈矩的乖宝宝不像想象中那样好控制,他显然是有自己的主张的。这种爱有点莫名其妙我说但设定如此还是蛮带感的。但是伊萨克也是正常人我说,太善良了,不敢辜负雅各布的爱。说起来这里的叙事总是在闪回但应该没有特别乱……总之恶魔的形象其实是反映各人心中的欲念的,这种设定很常见。普通学生害怕恶魔,看到的就是怪物;伊萨克有不敢说出口的爱,于是他看到的是雅各布(恶魔伪装版);雅各布心里只有伊萨克,所以他能看清恶魔的本相。我说雨中行走这种场面在校园剧情还是很常见的,我甚至叙述了两遍,从两人视角展开,可以看到伊萨克(克制着)没有太多想法,雅各布的视角写得更暧昧些我说。补点设定后面。伊萨克对雅各布是像关照弟弟般的,他怕辜负他的爱。
着魔狭窄的窗框挤压着荒原和天穹,逼迫它们彼此交融。 牧师的布道词弥漫在伊萨克的脑海,朦朦胧胧的,既挥之不去,也看不真切。那沉闷的语调自穹顶漾开,回荡在他的耳畔,令他本就慵懒的心愈...
“星期二,超市特价” 货架间胴体横陈。 肥硕的番茄滚在瓷砖地面。 吊带裙沾上飞溅的汁液,在冷风机下哼歌。
过来,坐到这里,和我坐到一起。真是漂亮啊,利落的眉,清澈的眼,精致的鼻梁,还有轻巧的唇。他过来了,就在我身边坐下吧。哪怕什么都不说,成为不了朋友也没关系。和我同桌吧。在铃声响...
作为一切的开端,《奥尔维萨城堡》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在这篇之前我也写过小说,但那些都不太成熟,也没在公共场所公开过。所以我当时记得发出来的时候隔几小时就会来看一眼,这种忐忑的心情确实是现在没有了的(现在就是别人看不看都无所谓,只要我写得爽(坦率)就行了),真是令人怀念。这篇小说带有很明显的哥特小说的特征,大家应该都能看出来。我自己很喜欢哥特小说,对哥特元素也是非常偏爱的,所以写的时候还是非常爽的(直白)。那时我的句子还没有这么长,一段话也很清楚简洁,反正肯定是比现在好读。那时候似乎在模仿一种诗的形式,现在读读的话大概也是一段一分镜的感觉……
整个故事很简单。故事从日暮时分开始,少年的女性朋友被吸血幽灵(其实就是吸血鬼了大家都看得出来)劫走,少年不顾村里的反对独自来到不祥的奥尔维萨古堡。奥尔维萨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我只是觉得读起来很顺口。当初写的时候没打算考据,总之就是以某类中世纪欧洲小村为背景展开的故事。在少年动摇后插叙奥尔维萨城堡的传说……我说原来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埋梗了,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莫名其妙。说起来应该不会有人看这篇小说会感到恐怖吧,我当时也没有想着写得恐怖……这里神父也出现了,神父为拯救村庄失去左腿,少年的回想到这里停止,他也做好失去左腿乃至生命的觉悟,啊啊,真是伟大的爱。
然后根据所见再度回忆起少女。那时候很喜欢用这种快速混剪(不知道专业术语是什么)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暧昧的印象。在这里虚实交替的很频繁,正如这篇小说里真真假假交织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相。奥尔维萨家族的人可以令人产生幻觉,这是重点。但问题在于,谁知道什么才是幻觉。也许神父使用的才是幻术,毕竟不在场的奥尔维萨家族不能为自己辩护。交代了一些少年的背景,浅尝辄止,这不重要。
想要营造出诡异但华美的氛围,我觉得这是哥特小说的精髓。一开始的少女究竟是幻觉还是真实?继承父亲爵位(至少名义上是这样的)的维德奥尔维萨出现,引导着少年深入城堡。在这里我没有写明的是有人误入奥尔维萨城堡很正常,少年来之前维不知道是他,还以为他是普通的闯入者,只不过英俊一些。维和少女很像,这是伏笔,也有可能是幻觉。啊,其实还是很漂亮的,我说氛围和句子都是。在前面我说又莫名其妙地引用诗句,“你的脸颊多么苍白”这句话看着很稀松平常,和后面的“你应当说,我应当前来”其实是出自海涅的《堂拉米罗》,那也是个爱情悲剧。维和少年都流泪了,其实我很喜欢写这种破碎的少年……接着维说的话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为深入引诱少年的谎话。真假掺半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确实有阁楼和薇儿的画像。
开始讲设定了我说。然后是维版本的奥尔维萨古堡秘事的另一面。维讲故事更侧重情感层面,这其实是更迎合此刻的少年的内心的。维也说自己立下誓言,不再吸血。这和之前村庄的宁静也是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少年几乎相信了维的说辞,并对他(薇儿)生出无限的同情与爱怜。我说雷雨也是哥特小说非必要但很经典的元素,毕竟可以代表内心情绪的大改变以及认知的崩塌。维也许是真心为少年考虑,也有可能是欲擒故纵。维是薇儿的镜像意志可能是和薇儿相同也有可能是相反。拯救和堕落本就在一念之间。在少年即将变成幽灵的时候,神父出场,让维奥尔维萨显出本相(也有可能这是神父的幻术)。在强烈的光芒里,少年顺着神父的话回忆,坐实薇儿是吸血幽灵的事实,杀死维。当然,这也可能是他们的戏,因为维这时可能躲进画像当中。总之,在正确的方向和相信自己的情感之间,少年最终还是拥抱自己的情感,离开神父(或者一开始神父进城堡看到的就是幻象,这是叙事诡计)。其实神父自己也开始迷茫,走在正确的道路他反而感到空虚。最终象征自由的马奔向平原,神父也得到答案,迈着轻快的步伐(缺腿的人怎么可能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去,这是虚构对现实的反叛,所以神父最终是默许少年追求自由的行为。当然,少年是自己真正追求爱,还是被维诱惑?这点就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了。不过这个故事很明显可以当作蓝本,再有想象力一点,可以说这是伪装成教会文学的不伦之恋的故事,只不过最后神父是和少年一起堕落而已。作为最初的故事,里面有很多暧昧不清的描述,也有很多值得深挖和玩味的地方。在《乞巧》里面,我是做过一点分析的。反正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吧,我只要写的爽就行了(直白)。
奥尔维萨古堡之秘事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穿越前方幽深的密林,就到了奥尔维萨城堡。 少年在奔驰的骏马上心神不宁。 我没有算好时间,他有些懊丧地想。暮色已深,等我到达奥尔维萨城堡,...
《DS&LS》是仿AI文风写的小说/游记……我真的觉得我的文风和AI有些像,不会是因为我很喜欢拿我的文喂AI自娱自乐导致的恶果吧……总之这篇仿Deepseek的文风很明显很明显,我甚至还刻意插数字,显得更像AI写的……很神奇吧,在别人拿AI生成的时候,极力洗脱AI嫌疑的时候,我反而去仿AI的文风……反正我没怎么看到有人这样做。反正我当时玩Deepseek就总结出一些特点,比如爱写数字啊,叙事跳跃啊,意象过于离谱啊……都用在这上面了。反正我看着真的挺像AI写的,不知道能骗过多少人。
L77是有含义的名字,但是我不会说。因为虽然有含义但太离谱,所以就很有AI随机生成的名字的感觉。文中大量出现LS(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是鲁迅的某个笔名吧)元素,也是我揉碎了鲁迅的文章再结合鲁迅故里的一些经典拼凑出来的。考虑到很多不成熟的年轻人爱模仿鲁迅的文风而我最近又去了鲁迅故里,so就决定是你啦鲁迅先生。反正开头是元小说的感觉,这种方法已经被用滥了我说,但是仿AI写的文章再用元小说的形式感觉很讽刺,于是就这么用了……我说我自己写的奇喻真的很像AI,可能我的思想也比较跳跃,而且爱用写诗的方式来写小说。其实这篇和《爱的观念》有点像,都是写爽了(坦率)的。只不过想那么多奇喻有点费脑子,好处是只要想奇喻,凑到3000字左右就可以结尾,当然情节还是有的,就是对导游的暧昧情感。当然这里没有明示导游的性别,懂得都懂。伊确实是很好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虽然据说是多用于女性?)。第一段写百草园的泥墙根,第二段是抽烟那面墙,第三段是三味书屋的一些故事,对着照片里展板介绍随便写了真的是……这种时候真的就是全靠想象力写了。第四段写的是L77在用Deepseek生成文字但是服务器繁忙(懂得都懂)……反正这边就是我思维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好处就是写得很爽,坏处就是不知所云,很晦涩。但是对于我这种只爱漂亮句子的人来说就是很爽(直白),但我其实不喜欢写诗,因为诗是很奇怪的形式,尤其在今天被赋予了很多奇怪的……我也不好说,反正我就是不爱诗的形式,不如用散文的形式来写诗般的句子。第六段写的是桂花明堂,揉碎了阿长讲的长毛和鲁迅的《好的故事》(为揉而揉了就是说),DS可能没我这么会埋梗……吧。第七段揉社戏以及S城就是绍兴的一些特色,然后又是百草园,然后导游在这里出场。毕竟是游记嘛我说。其实AI 包括写作也是在实现一件事就是让日常生活变得不那么平常……第八段揉了包办婚姻(鲁迅和朱安),以及看过我这么多文章的读者可能总结出来的,我喜欢写的爱是克制……说到巫术我永远只看到《金枝》的前几页,但是真的很好用啊我说。
那么在写的时候呢,其实忘不掉的不是景,是导游(L77,不是我……)笑死我了导游说的话后面跟着的描写真的满满ds的味道我说,怎么能这么典虽然我自己也爱这么写……融了鲁迅的隐鼠和《藤野先生》里的解剖笔记。SDL的指法很暧昧。我是觉得这种写法很暧昧。然后又是我最爱的根据首字母联想,S是寿镜吾的寿,D是“出门向东,不上半里……”,L是桥的形状(“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接下来就是L77再想象,都是危险暧昧的意象我说。后面又融百草园美女蛇赤链蛇……这个什么心脏瓣膜我写的时候都笑疯了,这句简直像极了。说起来导游赛博显灵指导L77写作也很像DS能编出来的情节,这下我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捏……然后又夹带私货我说。反正罗讷写作必定要引用看起来很厉害但放在这里根本不知所云(并非不知所云)的名句,这句诗还是我考研的试题,所以印象深刻……融了两株枣树的梗,不过导游说枣树不在绍兴在北京。计算斜度那句真的也是很像啊我说,我真的很佩服我自己,还是有点模仿天赋在的我说。感觉自己就是阅读量没那么大的ds其实,因为我前面那几篇小说其实也受很多作家影响,带有模仿痕迹,比如什么爱伦坡啊洛夫克拉夫特啊维昂啊王尔德啊伍迪艾伦啊包括同人文作者,以及现在在写的也受最近看的作品影响……在这里反正是用DS的风格辩经。
DS&L·S游记、小说,或者别的什么 L77第11次按下Delete,想到的是泥墙根旁第43根高起的栅栏。烦躁的心绪随泥浆色的水洼碎裂,飞溅在游客的裤腿,倒映出刺眼的斑点。 “S城的看客...
“伊仰起下颌”这段我觉得就没什么DS风格,很像我自己的风格。毕竟一直用别人的风格很累的,那么就模仿之作来说肯定是露出破绽啦。然后我直接打破这篇小说的虚构和现实问出这个问题,然后再通过这种被看透的心情联想到旅游时的心境,反正对感知比较差(不是,大多数人都跟不上你的脑洞的我说)的读者可能就跟不上。这段也是我自己的风格,一眼认出,那时候写累了可能不想仿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在测试我自己的风格和ds到底有多像,大家看不看得出来……反正没多少人看我说,做实验随便做。后面莫名其妙地出现十字很像AI,但是很好理解这是挂在胸前的吊坠……
然后是自以为是的批判我说。反正不成熟的年轻人都爱学鲁迅批判,有的人批得好有的人很幼稚,我是属于幼稚的那一类,因为我对现实生活其实根本就不怎么关心,所以我写得很多小说都具有幻想色彩,因为现实就是很无聊啊(我是这么觉得的)……商业气息浓厚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反正是模仿之作其实没有必要批判更深,浅尝辄止就可以了(其实是作者根本不想思考了……)融梗,“悔恨和悲哀”是《伤逝》,“害怕而且希望”是《在酒楼上》。我真的很喜欢《在酒楼上》写蝇子绕圈和爱姑(是这个名字吗,懒得考证)的偷窥……然后就是,嗯,毫无必要的罗列文学作品中的美少年……真的很莫名其妙,当时写的时候应该很爽,反正对美少年感兴趣的可以对着这些清单去读一读,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星孩》《少年王》是王尔德,易卜拉欣是霍桑的《温柔男孩》,塔齐奥是著名的《死于威尼斯》,迈尔斯是亨利詹姆斯的《螺丝在拧紧》。单纯只是罗列,写得爽(坦率)就行了。反正还是批判……然后就是灵魂一问,你该怎么证明这篇小说不是DS生成的。说实话,没办法证明,虽然我的WPS里面有编辑记录,但肯定有人会说可能是一段一段复制过去的……是我草率了。总之我要是模仿得无懈可击可能根本就解释不清楚。所以我觉得这篇小说更多的意义是在内容之外,它存在的本身就足够令人玩味我说。在这里莫名其妙地批判社会的冷漠,不过这种质疑别人好像也帮不了什么忙。L77气笑了,说我确实证明不了(不是,这段划掉)……说起来凹凸不平有些陌生是暗示这段文字不像自己写的,但是很多时候回看自己的小说也会感到陌生,所以这是模棱两可,甚至是在故意干扰判断。
最后其实表达的也是无奈,可能鉴AI的会越来越多。但我觉得我是很难被AI代替的写作者,毕竟我最爱夹带私货了我说……不过读者可能对根本不管这些私货的死活(文字游戏,大家会喜欢吗),果然我还是很容易被读者抛弃的(你什么时候被读者接受过?)。反正我是不会用AI污染我的任何一篇文章的(当然那些应付任务的应用文除外,我真的写不来那种东西……)(自娱自乐型写作者的底气)。填满稿纸间的留白这种报复行为我也觉得很暧昧有人懂吗,你不想看到我我就要塞满你的眼球我塞我塞我塞塞塞……反正最后又是经典的问题,如果一篇文章看起来像AI,那它就是AI,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价值取向,如果你写得和AI一样烂,那就算是人写的为什么要看呢?(太功利啦我说),不过不得不说AI写的还是比一些人有想象力的。说起来这种事情和索卡尔事件一样,属于是碟中谍中谍(这几个字该怎么写?反正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怎么样,写的时候是很爽的(直白),我也无意引领运动或者引起轰动(但如果真的让大家鉴一鉴感觉还是会很有意思的)。最后一句融了祝福,但是我说最后一句真的是画龙点睛。真的太像AI了,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没有明显特征,但这句话真的就是莫名其妙有AI味。
DS&L·S游记、小说,或者别的什么 L77第11次按下Delete,想到的是泥墙根旁第43根高起的栅栏。烦躁的心绪随泥浆色的水洼碎裂,飞溅在游客的裤腿,倒映出刺眼的斑点。 “S城的看客...
《套作》是我这么多篇小说里最像短篇小说的……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不过这篇小说不考虑虚构因素的话,很像一篇叙事散文。总之开头就是很莫名其妙,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假的梦幻般的氛围。在之前《幻影》的评论里也说过,强加因果是写精神崩溃很常见的手法;虽然老师的精神没有崩溃,但显然办公室的氛围也没有那么轻松。故事自午睡醒来开始,同样也是在模糊梦与现实的界限,折射出的是怀疑的假象和隐瞒的真相间的关系。同时也没有刻意强调老师的性别。
当然我没有做过教师,凭想象描写批改作业时的心情。当然,大家也明白这是年轻的教师(虽然很多人可能也没当过教师),毕竟熟练工可不会对日常工作有这么多内心戏。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教师并不特别喜爱这份工作,他爱阅读但觉得没必要将时间花在学生习作;同时办公室生活也不让他开心,于是他意外地将纸划破。这很正常,我想小时候大家的作业都被老师划破过。但这是意外也是必然,文字不能呼吸,但是作为人,老师是需要呼吸的。最后那句话很无奈,但其实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想法有些偏激,过于消沉。
变数产生。教师读到熟悉的文字,将要处理麻烦的事件。这里有疑点,读者应该都会怀疑:平时字迹不漂亮,但是套作时的字迹格外漂亮;抄的是托马斯曼的《魔山》这种大多数人都不会去看的小说;这段情节很暧昧(需要读过才能知道其中隐含的情愫)……在这里还插进教师的回忆,当年阅读这段时的偶然事件令他印象深刻。阅读被打破也符合他当时以及现在的心情,即平静的生活被插曲打破,但似乎不是大事。同时通过希培的故事引出教师自己的暧昧往事,说明青春期的学生存在普遍的悸动,这时需要正确的引导。在这里也强调记忆的不确定性。
替换的名字一开始没有出现。教师仍然在内心斗争,这也说明他是年轻的教师,连自己的情感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就要对学生负责。他为自己开脱但也意识到责任不可逃避。“执笔人”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但也要避免引导变成控制。接着还是教师的怀疑。教师的怀疑也许会激起读者更多的怀疑,这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将互文的碎片更多地向读者介绍。老师也怀疑青春期的悸动,当然这里也涉及什么青少年模式之类的互联网问题,但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不过也许可以启发一些读者……总之,教师最后想到很坏的可能,甚至觉得学生像个成年人一样对他设下圈套。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当然很荒谬,但说不定这是真的,毕竟他可是连魔山都有兴趣看。
其实教师能想到的一些事情都得以他的经验为前提,他听说过或者亲身经历过。所以这也是在丰富教师的形象。譬如教师也有过这样的悸动,他也想过要报复老师,幻想过朋友(有心的读者可能由此觉得作者写人物也是这样的,千万不要这样想,我不是这种人……吧)……总之在后面还是任性地滥用奇喻……其实《身体艺术》开始我受到鲍里斯维昂的一些影响,文风和之前有所改变,这是很明显的。奇喻当然很迷人,但我就此掉入堆砌词藻的陷阱,其实我也没有很后悔……我舍不得删掉,毕竟很多时候我也是用写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我觉得这很好,小说的语句当然也可以华丽,只要不特别破坏营造出来的气氛就好。在这点我很赞同坡的效果论。这篇主角其实也和《吞噬》里的主角有点像,有点神经兮兮的,其实我也会很喜欢这种人物。
教师的怀疑都可以得到另外合理的解释,所以整件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这里两人面对面对话,在这种场景里必然会有权力关系。开始时教师绝对掌握主动权,表面上是这样的;但学生其实根本不害怕老师(年轻老师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尤其是脾气好的),但至少表面上还是恭敬的。面对办公室的其他老师,扮演着老师训学生的戏剧。在这里其实强调学生扮演的行为,当然也有可能是教师先入为主的偏见。在对话里,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但他掌握的信息有限,实际上只能根据得到的回答随机应变,所以在权力关系里面,隐性地,他才是被动的角色。
套作我习惯在星期四午休后的第一节课批改学生的周记。不知为什么,星期四的下午总显得格外阴沉。这大概是一种错觉,盯着胳膊留在桌板若隐若现的印痕,我想,不知何时我的脑海里被植入这样一个...
在这里,表哥的名字“李绍”出现。那么这里就是我的文字游戏(蹩脚),相比起很多中文作家喜欢用谐音起名(甄士隐—真事隐),或者把名字颠倒过来(何廉臣—陈莲河),或者对对子(秋瑾—夏瑜),我更喜欢交换韵母和声母(李绍—老师)(哈哈哈真是无语呢),所以看出来这点的读者就可以明白老师的担心是真的,这学生就是冲着老师来的……没看出来的话其实前前后后也有很多暗示,除了刚才提到的之外,提前准备好自己写的作文也是,漂亮的眼睛也是伏笔。在这里权力关系明显地有些倒置,教师被学生的奇招牵着鼻子走。显然教师意识到这点,所以他没有更多地纠缠,没有想把事情闹大,拿水杯的手是很好的作证。作为老师他绝对不合格,但也是人之常情。后面老师也直白地表露自己在怀疑,但既然叙事者是老师,他可以隐瞒对自己不利的真相,假装自己根本没有发现。但是很明显老师很担心自己的怀疑,于是走到教室来偷偷观察,想要确认。
其实读者要是足够大胆,也可以觉得学生后续的行为也是在表演。被窥探者出于弱势地位,但如果利用窥探者不知道自己暴露而故作姿态,那么被迷惑的就会是窥探者。大笑是班级常见的情形,但是在老师摇摆的紧绷神经看来,这种笑是很可怕的。这时候,学生看向老师。这里借鉴了很俗的一句话就是当你笑的时候第一个看向的人就是你喜欢的人。很正常,毕竟要观察ta的反应,人之常情。但是不知道这句话的读者有没有关系,因为眼睛的伏笔在此刻回收,老师的眼睛就是漂亮的眼睛(好像没有说服力,毕竟要漂亮眼睛的人有很多对吧),而这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将学生放在老师的眼瞳里,如果要拍成电影这个镜头就该这么拍,学生在老师的眼睛倒影里看着老师,嘶,非常有感觉,大家可以细品……总之老师又一次大败而归。
班主任追出来是很常见的,不知道学生时代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是意外,也是必然。在这里,环境变得很压抑,其实大家可以回想自己上学时外面阴沉沉的场景,这时候教室里会很沉闷,日光灯也会显得格外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并且有着深刻的印象。总之,老师从看别人的人到了被所有人看的人,虽然他没有明显的错误(不作为就是错误),但是他还是很心虚,其实他猜到了学生的情愫……他想起这种被逼迫的时刻,说明他真的也不成熟,需要有什么来稳定他的心绪。同桌也是暗示,对吧,暗示希培(可靠的温柔暗恋对象),说明老师真的也曾经有过朦胧的情愫,才会对希培这段印象深刻……当然老师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这里不是特指那啥而是泛指一切不伦之恋(早恋、师生……)在这里,学生完全处于上风,面无表情(不必取悦老师),摩挲作文封皮是对老师的施压,毕竟老师可能知道但没敢处理这件事情,也许不知道,他也要确证。博弈仍然存在,但是从老师视角来看,他已经溃败了……最后的结尾也很适合拍成电影,镜头在灯光眼神之间来回切换……最后也是留白,事情怎么发展就靠大家想象啦。
总之这篇文章我想写的是学生对老师不该存在的爱慕,以及一些高智商恶童人设(我还是很喜欢这种角色的)对表面上掌控权力者的颠覆……这种感情不该弘扬所以我极力写得隐晦,我也没表达任何支持的观点……总之这篇文章本身也可以泛泛地看作是对《魔山》里《希培》那段的套作(好像这样说有点牵强)。但我写得太隐晦大家可能不好看出来,总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吧,正面点来看作为警示文章也……就是可能一些描写会显得赘余和莫名其妙……没关系,我写得爽就行了(坦率),这篇我三天不到就写完了,怀念效率极高的时候。
套作我习惯在星期四午休后的第一节课批改学生的周记。不知为什么,星期四的下午总显得格外阴沉。这大概是一种错觉,盯着胳膊留在桌板若隐若现的印痕,我想,不知何时我的脑海里被植入这样一个...
第四章开头又很孤独,和第三章结尾形成反差或者说就是第三章结尾的顺延。这个场景在初版也有,我保留下来。那喀索斯在这里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厄科到底是不是自己?他其实是想亲近厄科的,毕竟厄科和他一模一样的容貌就是他所爱的,能满足他的肉体之爱。但另一方面,厄科的精神气质几乎是和纯洁的那喀索斯完全相反的。那喀索斯和厄科其实都深受流言的困扰,在这种环境里,厄科和那喀索斯不可避免地被比较,对追求自己独特性的厄科来说难以忍受,所以他对那喀索斯很敌视。那喀索斯也能察觉,但他不想让爱上自己的希望自面前溜走,同样的月圆之夜,他想起校园传说,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换来爱的希望。这时,他注意到男孩的窥探。
第五章之前,我要说一下,当时传说里的仙子是将厄科的名字给了和那喀索斯一模一样的少年,这个少年有那喀索斯的外貌和厄科的性格;男孩是被迫分离的见证者,因为他的命运不可改变,但愿望必须实现,所以他被剥离,失去许愿的记忆,作为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好像有点难理解,总之理解成众神是表面上帮人实际上爱看戏的乐子人就好理解多了。在这里,厄科揭示男孩窥视者的身份,说明对于这个和自己有着一模一样灵魂的人,厄科也是很骄傲地不满的。可以看到之前男孩还想将厄科当作自己的狩猎对象但毫无疑问厄科可比那喀索斯难搞多了……那么男孩退场。在这里厄科戴上那喀索斯的蝴蝶结,这个动作可以看作是暧昧也可以看作是挑衅。总之可以确定,厄科知道那喀索斯对自己的情感,那么这样性格恶劣的家伙想要玩弄纯洁的小鹿是很好理解的事。牵手很暧昧,做着亲昵的动作说着满是恨意的话真的很有张力我说,总之我当时写的时候一定笑疯了……
第六章是情感关系的转折。那喀索斯再次心灰意冷想要跳湖。总之那喀索斯其实也意识到自己对厄科的感情是有违伦理道德的。我很喜欢这一句“他的死会很美,那样就不会有人心碎。”就在这时,厄科突然出现救下了他。其实那喀索斯幸不幸福真的是完全看厄科怎么想,天啊,真是卑微的爱。其实厄科和男孩一样,也是对那喀索斯存在爱的情感的,但是比较骄傲(虽然也能暗戳戳地偷窥……)总之我觉得这段交换身份简直是神来之笔(虽然可能也是很常见的设定),太暧昧了,简直是张力拉满(虽然我写出来有点干就是了)……然后又是一些较劲情节,反正我是很爱看(我们写作只顾自己爽的人是这样的)……“让所有人作为见证。”天啊,太浪漫了……在这里出现一段maybe的情节,反正我是觉得很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间。这种难以以理性权衡利弊的选择时刻,就是命运降临的时刻(《皮纸血墨》里我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厄科Ⅰ 天穹阴悒,四野阒寂。 远处,群山消隐于潮湿的雾气。 湖水如镜,没有一丝涟漪。 那喀索斯跪坐在湖边。寥廓的天地间,他的剪影显得微小不堪。 可他仍是世界的中心。 他出神地注视...
《厄科》有着经典的神话作为原型,大家都知道纳西索斯与水仙以及回声女神厄科的故事,我的改写其实比较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不过这篇小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其实也就3年前)有个更详细也更粗糙的版本,但我当时写那个版本的时候太屈从欲念,所以那个版本写得就emm……不适合放在公开场合去看。总之我觉得这个故事还算是比较值得写的故事,当时我也觉得会是我一生中常写常新的故事(现在看来以后只会越来越不想写,所以千万不能想着万事俱备才开始写作,一定要趁早啊趁早)。
我说其实这篇小说是按中篇的规模展开的,但字数太少只算得上短篇……有很多值得丰富的细节,其实画成漫画也很适合,可以增加一些人物丰富设定和背景再写一些支线。不过畅享这些可以在睡觉之前,现在我要回顾这篇小说。第一章讲述的就是那喀索斯顾影自怜,谁能想到我最开始的时候写句子这样节省,分段这样任性……总之一开始呈现的就是孤寂清冷的氛围。用倒影展现那喀索斯的容貌。有神话原型作为依托,大家基本上也知道那喀索斯的内心和他的结局。在这里出现窥探者的角色,那么读完的读者都知道这里是那个男孩,也就是厄科。厄科在暗处窥探那喀索斯,因为他爱那喀索斯,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名字为代价许愿,得到那喀索斯的爱。在这里他变相拯救那喀索斯,毕竟神话里他落水就去世了。那么在这里其实也暗示神话的另一种可能,同时也暗示这个故事的虚幻性。在这里那喀索斯的蝴蝶结是被后来回到林中的男孩捡到,天啊这样的狂热粉丝真是可怕。最后有种镜头拉远的感觉,同时也是回到开头。就像湖水的涟漪般循环,这也是我想达到的整篇小说的结构。
第二章开始补充背景,同时也体现出那喀索斯在人群里的孤独。男孩这个角色在这里首次登场,那么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出没有名字的话其实他就是厄科(应该非常好猜吧)。在这里那喀索斯看的书我到后面其实也没有说出是什么书,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反正希腊神话就有这样的传统,那喀索斯看点奇怪的书也很正常对吧……总而言之这个看书的场景我非常喜欢,他幻想着别人视角里的自己正是出于对自己的渴望。这里男孩说猜到其实是他苦心孤诣每天视奸的结果。在这里男孩暴露了自己的想法,他没有明说,毕竟还是得留好退路。在这里那喀索斯没有想到男孩说的爱人就是他,不知道第一次看到这里的聪明的读者有没有猜出来呢(应该比较好猜吧)。在这里我认为两人的对话不是败笔(不像《爱的观念》),那喀索斯其实不避讳自恋的事实,并且愿意为之寻求理论支持;而男孩厄科回答那喀索斯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准确,因为他仓促之下很难形成自己的理论,只能花言巧语地复述那喀索斯的观点,再移花接木,为之后自己的告白也好什么也好打好预防针……总之两人思想不在一个层面,更多的是对那喀索斯的肉体之爱。厄科对那喀索斯的了解更多是基于观察,花花公子很轻易地能通过观察结合自己行之有效的老手段骗取别人的心。后面引出传说,也是(明晃晃的)伏笔。在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好奇厄科在这里有没有许过愿。这个大家就自己去猜吧,我觉得写得很明显(当然是许过了)。“人的命运不可改变”也是赤裸裸的伏笔,其实也是贯穿整本《大幻想家》的箴言。
第三章开头很不寻常,叙事者发生变化。这里插进的是厄科的日记,那么也暗示新出现的一模一样的“厄科”对那喀索斯的观察,他是别人眼里的那喀索斯和那喀索斯以及厄科灵魂相融合的产物。在这里是戏剧化的场景,两声“厄科”同时响起其实也是(明晃晃地)暗示男孩就叫厄科。这个场景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厄科和那喀索斯的唯一区别(外貌)在脸上的痣,这是瑕疵,或是印记?那喀索斯对厄科一开始是惊讶,有些不敢相信的;厄科对那喀索斯更多的含有挑衅。那喀索斯敏锐地察觉到厄科和自己的不同,所以一开始没打算退让。但眼睛欺骗得他越深,他就越觉得自己的美梦成真。在这里,厄科的表现令那喀索斯想起过去的自己也是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其实很喜欢看一些相互较劲的场景毕竟你好我好大家好就没什么意思了(当然我好像也爱写这种)……总之那喀索斯和厄科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厄科Ⅰ 天穹阴悒,四野阒寂。 远处,群山消隐于潮湿的雾气。 湖水如镜,没有一丝涟漪。 那喀索斯跪坐在湖边。寥廓的天地间,他的剪影显得微小不堪。 可他仍是世界的中心。 他出神地注视...
第七章是舞会,其实按道理来说是高潮,至少在原版或者说上个版本是这样的。跳舞那段我还是很喜欢的,虽然没几句可以喜欢的句子,总之在这么多人面前只要彼此知道彼此的秘密实在是非常好磕……那喀索斯发出声音但是听不清和厄科做口型没发出声音看起来结果是一样的,但可以明显看出两个人对这段感情的态度不同。后面两人都尝试对方视角的生活,那么结果是那喀索斯对厄科的报复。可以看出那喀索斯的容颜确实很吃得开,遭到孤立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总之两个人互相报复实在是非常令人抓心挠肝(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可能大多数人不会懂)……那个弄臣其实是男孩,总之他也小小地满足了自己的心愿。在人群里耳鬓厮磨什么的还是太暧昧了,这种不想碰见但被迫挨来挨去还带点小动作简直是非常地好吃。
第八章更是重量级。其实作为少年的那喀索斯不太能理得清自己的情感,这很正常。不过厄科还是有点手段,直接来那喀索斯的房间,表面上是维持角色扮演的约定实则是来行诱惑之事,抓住那喀索斯没想明白又心有不甘的心理防线溃败空隙关键一击。然后他们就开始……其实我不太会描写这种事情但是写起来还是很带感的。其实写得少比写得多更好,就像漫画画出关键分镜一样,剩下的大家自己脑补就好了我说……反正某个人想到的场景都是不一样的。事后谈论哲学问题其实也是很好品的不是吗(有人懂吗)……这种时候我就不搬出什么酒神精神的话来了,反正我看到这里也已经堕落了,不想再思考了,仅仅只是贪恋文字的欢愉。
最后一章的开头就表面两人其实好了很久了,但是厄科不太老实,总是去放纵。刻意暴露给那喀索斯简直是有些太……总之有点虐恋的感觉,反正可怜的小鹿除了厄科也无人可爱,不管怎么样他都离不开。这个时候只剩下男孩什么都没有,而且这种事情那喀索斯都不得不原谅,却不愿意爱自己,还是有些没有尊严的。总之他又要许愿(为什么是又,按道理读到这里应该还不知道),于是揭示真相(大家早就猜到)。那么厄科收回愿望。至于他为什么不再许愿呢,大概是因为他已经说得这么无懈可击,神还是能耍赖不让他的愿望实现,他已经心灰意冷了。醒来莫名其妙流泪其实很符合我的审美(?),厄科的记忆像还未散去但注定回不来的梦。那喀索斯凭着本能和冲动拼命追寻,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溺毙在欲水里的结局。那么玩弄命运的众神怎么会心碎呢?最后的叙事是谁呢?是真正认识自己的厄科,他重复着这个故事,重复着絮语……所以这篇小说其实叫做厄科不叫那喀索斯,因为厄科才是这篇小说的叙述者,他才是核心……写到后面好像不知道在写什么了我说……
厄科Ⅰ 天穹阴悒,四野阒寂。 远处,群山消隐于潮湿的雾气。 湖水如镜,没有一丝涟漪。 那喀索斯跪坐在湖边。寥廓的天地间,他的剪影显得微小不堪。 可他仍是世界的中心。 他出神地注视...
在这里很明显地提到三位诗人,窥筏是文字游戏,但很无聊,应该没有人能还原这个名字(即使还原也没用了)。最后那句话真的很暧昧。再后面有点刻板印象大赏的感觉,其实有钱有闲这些和性别好像没什么关系。不过说句题外话我很好奇性别是否会影响文字。之前我拿《着魔》的片段让我朋友猜作者性别结果他猜错了我觉得很得意。总之我在后面总结这位老师的文字特点,主打一个莫名其妙。但是写的时候真的很爽(直率)。
拒绝回应……恐惧已经开始啃啮肾脏了。到这里其实大概也能品鉴出来黎迟对周饮溪是怎样的情感,将他当作自己的小弟弟,想要保护他,害怕他学坏,但是内心又害怕他的离开,甚至还会有毁坏的冲动……其实这种角色也很典。“是你跳跃的眼将她的词句谱成情诗。”我真的很喜欢这一句。
黎迟为了得到周饮溪的秘密不惜牺牲自己的秘密。太阳在恐惧的背面,也就是说恐惧的阴影其实始终笼罩着黎迟。这是孤注一掷,毕竟黎迟也不知道自己的文字和窥筏的文字谁的分量更重,也许他也知道,但他没有办法。后面接连用典,黎迟在这里扮演诱惑者的角色,但其实主动权在周饮溪手上。
在这里,其实周饮溪的推辞让权力关系产生转换。窥筏也正式代表周饮溪和黎迟进行角力,这是周饮溪脱离哥哥(父亲)反抗的尝试。黎迟本来很害怕,但是周饮溪的推辞给他信心。他就是通过这个微小的不自信看透周饮溪,看透他还是那个小孩。
黎迟发现自己的文章是不如窥筏的,恐惧的叹息也说明黎迟的绝望。但当周饮溪亲口说出他的感受,黎迟意识到他见过更广阔的世界,自己已经很难再去掌控他,借着庇护的名义将他藏在羽翼之下。熔化的黄金般的文字,这个比喻也许没有那么惊艳,但确实是我当时的感受。后面突然冒出奇怪的歌谣(?)括号里其实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但是黎迟已经到了连最简单的真相都需要强调的地步,这是自我哄骗。黎迟最终在失去弟弟的事实面前生出谵妄,反思所谓爱的本质。这三段写得真的不是很好。黎迟的爱是真实存在,但是爱这种词太过宽泛,他需要更精准地定义自己和弟弟的情感……
“等待被爱的文字”,我写的都是等待被爱的文字,天啊。最后写得还是很暧昧的……黎迟其实讲过不少谎话,也许都是为保护周饮溪所谓的善意的谎言。那么如果周饮溪说他是爱黎迟的,那么他的话是不是谎话;同样,他更爱窥筏的文字,这是不是谎话?那么爱的真假该如何去判断?其实爱不是贝克莱哲学(单指存在即被感知)适用的范畴,所以黎迟也无从得知周饮溪真正的情感,恰如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不管怎样,其实这篇总体写下来还是很爽的,但后来确实可以看出来,写到后面是不想写了。作者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很少有时间写作(其实是懒得写)。总之,这篇属于完全不考虑读者死活的小说/散文诗。省流:作者写得爽(坦然)。
爱的观念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或许是一首散文诗 您误会我了。我不是要把事物转化成观念,乃是要把观念转化成事物。因为知觉的直接对象,在您看来只是事物的外貌,而我是把它们...
《爱的观念》真的是写的时候完全只顾自己爽了(直白)。当时是阅读完某类同人文和贝克莱哲学后,才诞下这篇古怪而难以归类的文章。我当时觉得现在也仍然觉得关于爱的三段讨论绝对是这篇文章最差的部分。
开头用了很多色彩,我尽力营造出我想要达到的那种氛围。总之看到开头首先是一种慵懒感,但其实最后在这种平静里是有着流动的元素打破这份平衡的。就我来说,这几句的通感我写的时候真的是特别爽(坦率)。
黑白漫画其实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同人文的原作。这段其实有点晦涩(不止一点),主要是因为融合了所谓的原作剧情,所以绝大多数读者不知道是哪部漫画,也不明白我写的是什么。但如果他们能从这些组合在一起的文字里看出些许美感,那我就不算失败。这里是眼瞳指的是漫画主角的眼瞳而非周饮溪的眼瞳,丧服指漫画的配角之外,其实也暗指黑白漫画的过时(虽然我不觉得黑白漫画是过时的艺术形式。对我而言,黑白漫画有着独特的美感,也是我在后面说的,存在“恰到好处的截停”)……反正这段真的都是自嗨,我自己写的时候包括看的时候都是看一次爽一次……
这段是漫画情节推进后周饮溪的反应。怎么说呢,我觉得我写得很直白,这几句话就是不讲道理,很漂亮(当然如果读者没有这种感觉就当我没说)。
在这里切换到黎迟的梦境。反正我写的时候一直写到梦境结束都觉得很顺畅。身披白纱的黎迟(男)就突显梦境的怪异,其实也是暗示黎迟的心理。这段写得真的是……如果能感到其中的怪异与暧昧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除此之外怎么理解我觉得都行(开摆)。后面两句“真是幸运啊”又是在悄悄用典……父亲啊产道啊主仆啊这种意象实在是太典了。但我真的还是很喜欢这几段的语言,其实模仿了某位同人文老师的风格但还是带有我个人的痕迹的(我觉得自己还是能做到仿谁像谁的),不过坠落醒来实在是有点太经典了。
半梦半醒这段其实我也很喜欢。刚睡醒的时候会抓住一个词语不放,就围着这个词胡思乱想。海拉斯究竟是什么,也是在探讨某个人究竟是什么,因为某个人的每个名字都可以按照这段扩写,比如黎迟是什么,罗讷是什么。不管怎么样,就最浅表的意义来说,都是空洞的音符。
在这里有一段关系的快速转换。黎迟是从孩子到父亲,在这段关系里他是主导,但他自己仍然不成熟。在这里出现括号里的话语,后续括号里的每一次话语都伴随着恐惧的登场。恐惧其实明示黎迟的脆弱,在这段关系里面他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如鱼得水。事实上他才更害怕周饮溪的离去,他是更需要周饮溪的。
好吧,后面这段很好地诠释我本人看到美的文字的时候的心态,或者说看故事看到虐心场景的感受,也许描述得没有那么细致,但基本上还是描述得比较完整。周饮溪爱着她的文字,却没读完过文章;恰如爱着一个人不需要了解他的全貌。爱的本质很难界定,但如果任何东西可以被指认成爱,表现出爱的特性,那么爱的存在就可以确定。周饮溪始终是单纯的形象。在周饮溪爱别人后,恐惧再次出现在黎迟的脑海。
就正常人的逻辑来看后面这几段简直是莫名其妙,但以情感导向来说,其实这几段我写得还是很爽的(还是很莫名其妙)。后面好像又用典,这个比喻好像很有名,大家都看得出来。后面恐惧的这段话也说明所谓的本质是不可靠的,恐惧的孪生兄弟表现出和恐惧完全相同的表象那么它也是恐惧,当然在这里也有那部漫画的设定。后面那段恐惧的出现代表黎迟的口是心非。
爱的观念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或许是一首散文诗 您误会我了。我不是要把事物转化成观念,乃是要把观念转化成事物。因为知觉的直接对象,在您看来只是事物的外貌,而我是把它们...
《幻影》这篇小说,其实并不算奇特。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写这样的小说。
就像很多年轻人写小说,我也不在乎整体结构,关键在于写的时候要开心。(因为我也是年轻人)能够把脑海里所想的画面细致地描绘出来,这种快感驱使着我创作。当然,连接这些片段的过程是痛苦的。
这篇小说的开头我写得很有快感。在我的想象当中,读这篇开头的语调应该像黑白电影的旁白,平静且没有任何起伏。
真的很适合。
不过我说的是一种感觉,并不是真的要用中文将它读出来。总之,我在读的时候脑袋里会莫名其妙出现黑白电影的分镜。
理解整篇小说最重要的一句话就在最后:我相信。当然,题记引用的《奥尔拉》也足以说明我想要写的就是不安者的内心,以及他眼里被焦虑扭曲的世界。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的。
我很喜欢第二段的开头两句,有种镜头陡然切换成全景的感觉。
仰望广阔的天空最容易产生悲伤的感觉,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的确不太喜欢阴沉的傍晚,那种压抑的感觉实在难以忍受。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午睡直到傍晚才醒来,有种什么都没做一天就要结束了的感觉。
从心理描写切换到对话,而且这种切换是将之前的心理描写全都指认为对话中的独白,破坏掉那种孤独的氛围,就像画面突然有了色彩……但读到后面也会怀疑,这种交流也有可能只是叙述者的自我对话或是幻想,这样一来,孤独就显得更有层次,更绝望:剥离孤独之后发现还是被孤独罩住。
再次回忆。回忆里的对话和现在接上,回忆和现实的交织,过去与现在的混淆。
叙述者尝试逃离这座城市,其实是对新生活的渴望。但是这种自救行为很明显对他来说也是有压力的。旧友的转变可以看作是迫于生活的改变,也有可能面对面的旧友就是叙述者用以说服自己的幻想。不管怎样,傍晚的重逢一定是切实发生过的。
回忆起过去和朋友在天台上看星星。那时候不知道未来却也不担心未来,真是怀念啊。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叙述者回忆的过去可能不仅有过去自己的想法,还有夹杂着现在的自己的想法的过去。
男人(幻影)伴随着焦虑出现。孤独、压抑的环境、过去的记忆都是唤起焦虑的诱因。
狐疑的目光则是他人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叙述者想象的他人的不信任。
我很喜欢“叩叩叩”连接的场景,我很喜欢这段。一直到开门这一段,都很适合没有多余声音的黑白电影镜头来表现,只有扣门、开抽屉和开门的音效。还有刀的反光。
也许进来的是真的朋友,也有可能是更逼真的幻觉。后面提到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叙述者认为是那天在星空的诱惑下爆发压抑的情感导致的。那么他一直压抑的是怎样的情感呢?他的眼睛多么漂亮。前面明晃晃地用了莎士比亚,后面悄悄地插了一句艾略特。这种奇怪的用典莫名其妙地很令人愉悦。不过关于群星的描写其实有点洛夫克拉夫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我觉得是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的。
旧友的不等回答就进入说明他其实在和叙述者的关系里有着绝对主导的地位。那么之前在叙述者的想象里(?)对旧友的矮化/自我投射可能是一种反抗,也有可能是对自我的厌恶……(说起来这篇小说明明是我自己写的,时间久了就像看别人的小说一样……)
看到这里我也觉得黑影有点社会道德规范对立面的含义……阴云密布的日暮时分真的很可怕!
登堂入室的幻影,占据叙述者的全部身心。说起来当时为了营造惊悚恐怖的气氛还苦心孤诣地让叙述者认为这幻影来自群星,真的很克……不过叙述者也可能是真的san值掉光了,谁知道呢。
模特假人也是很经典的恐怖道具了我说。
焦虑也来自于叙述者说了不该说的话,写了不该写的文章。觉得自己活在太阳的阴影下,那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强加因果,违背常识的错误认知,构建自己眼里的世界……也是塑造这种疯疯癫癫的角色很好用的手法就是了。
反抗关系里的主导者,反抗焦虑,看似是自救的方式,实际上也是毁灭了畸形的自己。很可惜畸形的躯壳后面没有健康的灵魂,结局注定是毁灭。
总而言之,虽然这篇小说肯定存在很多问题,但作者滤镜让我读得完全没有任何不适……说明这么久了我真是一点进步都没有……就这样吧,反正我写小说也是为了自己爽(直白)。早期我还没有三句话塞一个奇喻的习惯,坡味儿和克味儿还是有一点的,真好。
不过之前我好像也说过作者不应该亲自解读自己的文章或是诸如此类的观点来着?无所谓了,先这样回顾一下复健复健再说。晚上有点困读得也不是很认真,果然我不适合做评论家。
幻影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听见了……奥尔拉……这是他……奥尔拉……他来了!” 阴云密布的日暮时分最为肃杀,若是由晴转阴则更添几分不祥。那些乌云聚在一起窃...
—— 小学时候自编的一个魔幻故事随着时间褪色,却在很久很久以后的夜晚重新梦回,梦中似是平行世界,藏匿其中的新的炽热和新的爱于暗中窥测某些更为隐秘的意图。于是将梦境尝试用混乱的...
我倚在画室的墙角,凝然不动地盯着对面那扇门。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角度,狭小的空间全然收进我的视线,我看到一线阳光从侧窗的帘缝里爬出,不动声色,只是缓缓滞留在堆放着试色纸的桌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