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老回的一封信
--高2017级48班邱添
N2O
尊敬的朱光潜老先生:
您好!
拜读了您的大作《谈美》后,小生心中感悟颇多,如醍醐灌顶,看世界的眼光都更加清澈,小生想就书中一些内容与您做些探讨,或许对您而言颇显稚嫩,还烦请不吝赐教。
一、距离产生美。
在您书中第二章《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写道,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是不相容的,"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众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只有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不把利害认得太真,才会有正确的美的体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家乡有一种雷同的情况,我们家乡自贡的灯会远近闻名,每每盛开,外省市的人们都蜂拥而至,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争相一览灯火盛世,赞口不绝,而身为东道主的自贡人却对着灯会兴味索然,还认为与其花钱进去人挤人,不如看看街上的街灯足矣,我想这就应该是您说的观点与态度的差别,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就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
二、阅读写作和审美中的移情。
这种移情现象就是您所言的"宇宙的人情化",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就是一种"推己及人"、" 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正如您文中所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 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阅读和写作中的移情就是作者将内心诸多纷杂的情感,移注于毫无生气的文字之中,读者再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毫无生气的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审美中的移情就是观者眼中原本只有物理、本无生气的东西,倾注了观者自身的情感,让这些东西具有了人情味儿。好比我以前考试完后回家的路上,同样是风吹过路边的行道树,考好的时候就觉得摇晃的树枝是在对我招手,庆贺我的成功,考差的时候就觉得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像是在嘲笑或唏嘘。
三、论文学作品中情感的综合性。
您在《创造与情感》这一章之中,关于情感综合性的见解,令我感触颇深。以前我对诗歌中的一唱三咏的理解仅停留于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深情感主旨的表达,现在我明白了,正是因为有了情感的综合性,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得不散漫,原来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这一唱三咏在内容和意义上确似重复,但在情感上则不重复。正是由于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做阅读题的时候,小说从头到尾往往都至少会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连贯始终,这条线索一定是蕴含有强烈的情感的,同样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这聚的神也往往是依托情感主旨的力量去综合。
阅读您老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到如沐春风、洗涤心灵,以上小生的愚见,若有纰漏,还望雅正指导,小生感激不尽!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邱添
201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