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看到一条朋友圈,大意是,她在中珠宿舍艰难地啃物理,而某位远方友人在断桥看雪,她觉得,朋友圈的意义,除了记录生活,也给了大家看到不同生活、分享不同美好的窗口吧
我在下面大大地赞同,虽然我们两不熟,不过某个学期在某个社团偶尔交集,但也不影响此刻心意相通的惊喜
我们的辅导员曾吐槽过我们什么都发到朋友圈上,称此为滞留在“关注圈”,而不去拓展视野、学习技能。
我只能说,各有所见吧。我在朋友圈大多也只愿分享美好快乐的事情,只是因为抱怨和诉苦,别说发朋友圈,私聊时我都很难做到。
而就算常被peer pressure炸到体无完肤,不善交际的我,也依然喜爱珍惜着好友/生人在朋友圈展示的精彩人生
我相信在流离失所的年代里,更多人会喜欢和谐圆满的艺术作品;在和平安稳的时代,颓废美、残缺美更能为人包容。
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需要填补现实的缺失。
但其最主要的目的,难道不是人对人性的探寻么?哲学家纵辩了千年也辩不清楚人生的意义还是无意义。但无论我们的整个人生有无意义,不受影响的,或许唯一不受影响的,是对美的感知吧?
在知乎里看过一个曾患抑郁症的人,感动于梵高的《杏花》
奋力从躯壳抽离出来,一缕魂化作无论是音乐、绘画、文学、雕塑还是别的什么,能让人们一眼辨出:“哦,这来自我们的同类”;能跨过时空,扣动另一缕精魄的弦音,便是我理解的艺术了吧……
(怎么感觉自己神神叨叨的😂)
再说非人工的美。在我的认知里,中国人是最与自然亲近的民族,悲喜都要寄情山水,一草一木都含人情。(所以我最喜欢中国)探春会因为月色太美,披着衣服就跑出去赏月,染了风寒,还记挂明日不如起个诗社;湘云醉了,卧在芍药堆里……这样的美,不成事件,非讲道理,但让国人记挂至今呢
忘了是谁说:“流亡是我的美学”
木心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这样的流亡也是美极了的。
战友好,很高兴能拜读您的这篇文章
【文章题目】Does art have to be beautiful?
【文章评价】谢谢战友给我机会挑战了我的英语。战友能用英语讨论这么美学问题,看的我只能嫉妒羡慕恨啊。借助有道在线翻译终于算是看了个大概,收获良多。虽然对艺术和美学完全不在行,但我斗胆说说我的感受吧。我个人隐约的感受觉得艺术的关键在“真”。怎么说呢,艺术家通过作品把他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准确的表达,这作品就是艺术品了。不管这种感受是美,是丑陋,是愤怒的情感宣泄,还是别的什么。大师的作品,在我们欣赏的时候总是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当时的这种情感,虽然有时这种情感纷繁复杂,甚至有些我们并不喜欢。很多艺术家都是在某些方面异于常人的敏感,然后通过作品把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的语言是很贫瘠的,很多时候对于这样的情感难以表达,但通过艺术品可以。一个艺术品类越到后期越能够表达复杂的难以描述的情感,就像我们中国的诗词,宋代之后表达的一些情感就只能感受而很难描述了。
目前就想到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写了一通,不妥的地方请战友见谅。谢谢!
九月第一周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半,回想起从8月27日到今天,这几天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一些事,借此机会想趁机记录一下,不然再过个几天,这些日子就像飘飘荡荡的云,我见过它,知道它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