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本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小朋友结合自己在种养植物中的发现,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这也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看得出这位老师是抓住了本课教学重点的:从小朋友种大蒜的体验活动中寻找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观看植物生长视频寻找植物是活的的证据,然后通过“真假植物”的对比,强化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这点做得很棒!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很用心的。这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本课内容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枯燥的。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和注意力都不强,更需要老师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引导。
    我曾上过这课,说说我的设计,我们相互学习交流哈。
    一、引入: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认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小动物入手——观察身边小动物的生活图片或小视频,说说这些小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说小动物是活的?让小朋友们知他们回答的比如小动物“会跑”“会叫”“会吃东西”“会长大”……这些特点其实就是证明小动物是活的的理由。
    二、聚焦:接着出示植物图片,顺势引出“植物是活的吗”的研究课题。
    三、探索:寻找植物是活的的证据,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相机板书到班级记录表里。
    1、观察自己种养的植物,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2、展示我们收集的其他植物生长的资料,比如种子发芽的图片、向日葵生长变化视频。
    3、观察一棵樱花树一年四季的变化。
    4、出示图片给“凤仙花的一生”排序。
    5、出示一盆干枯月季花,你们发现它是活的吗?为什么?
    四、研讨环节。
    1、看看班级记录表,说说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可以在此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圈出植物是活得的理由,引导小朋友同步完成,不用单独再花时间。同时明确:这些理由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进行爱护生命教育。
    2、讨论:塑料花是活的吗?巩固、强化,学以致用。
    五、拓展:做个白菜盆景或者萝卜盆景,进行课后延伸,兴趣培养。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

    活动一: 1.本周先让小朋友带来了大蒜,然后请小朋友们上台分享他们是如何种种大蒜的?观察到大蒜的生长过程? 2.班级评比,选出几株长得最好的的大蒜,然后请同学分享一下,引导小...

  • 《植物是“活”的吗》教学反思

    活动一: 1.本周先让小朋友带来了大蒜,然后请小朋友们上台分享他们是如何种种大蒜的?观察到大蒜的生长过程? 2.班级评比,选出几株长得最好的的大蒜,然后请同学分享一下,引导小...

  • 这位老师的教学进度好快,已经把这两课上完了,我还没上到这里。老师关注学生操作体验,重视活动落实效果,体现了我们的科学教学的手段和目的,宇宙知识板块也不例外。

    《地球—水的星球》我认为需要重点引导孩子们:1、通过观察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地貌特征。注意这里要使用地形地球仪,不是政区地球仪。不关注国家和城市。2、注意到水域的分布: 海洋集中了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是很少的部分。这是定性观察。3、怎样比较海洋大陆地小?通过数格子来定量观察,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数学课学习过数格子,但是我觉得这里有必要再明确一下方法和要求,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最后不用追求数据的准确性,但一定要让孩子们对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很多有清楚的认识。
    研讨环节可以增加一个问题:地球上有那么多水,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用水呢?目的知道淡水资源,了解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和自觉行为。

    《太阳、地球和月球》是单元总结课,引导孩子们对本单元学习进行梳理,用一张海报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重点是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
    海报的制作可以安排在课上,也可以课后。这样的课充分锻炼孩子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但是也考验老师的指导能力的。书上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先让孩子们读一读,然后注意:1、学生如何分工(科学小组还是自由组合),2、如何收集资料(比如资料来源的正规性、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3、如何制作(手抄、绘图、剪贴合理使用)4、完成制作以后如何展示交流(先在教室内张贴,自由观摩学习,然后评选优秀在班级交流分享)。
    通过制作活动,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地球资源十分丰富,是人类的美好家园,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共同保护它。

    7、8课教学反思

    《地球—水的星球》这一课主要是借助地球仪观察,第一次学生在小组观察时,大部分小组集中在观察各个国家和找自己之前听过的一些地名或者河流等。这次观察主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将地球仪上的...

  • 孩子们的脑袋里总是装着数不清的为什么?刚刚经历了蚕宝宝吐丝结茧阶段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从箫鸢老师这节课引入部分孩子们的问题应答就可以感受到。所以这节课是孩子们带着好奇和疑问来上的,很感兴趣,上得很认真。箫鸢老师引导孩子们进行的观察蚕茧、蚕蛹、对比幼虫和蛹的活动也很有序、细致,这些做得很好!

    这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课堂上,我是先给孩子们强调,我们用来观察的是吐丝后3-4天的蚕茧,我们已经发现它们都是不透明的,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我们只能剪开茧壳,但是我们不会伤害里面蛹,只是为了真实观察蛹的特征,这也是爱护生命教育。
    然后教给剪开茧的方法,再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从整体到细节,有真切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用语言描述交流,对比着五龄蚕,说说幼虫和蛹的区别,最后用画图的方式把蛹的特征记录下来。
    接下来提问“蚕蛹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可能变成什么样子的?”“蚕茧对蚕蛹有什么作用呢?”这两个问题是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有依据的推测。
    最后再出示一些其他动物的蛹的图片拓展学生的认识。

    孩子们的蚕茧结得好整齐好漂亮!老师指导有功!

    评论区里老师们说到的蚕蜕皮的话题,我知道的是:一般的蚕是幼虫期间蜕四次皮,在茧壳里蜕两次皮:一次是吐丝后两三天左右蜕下五龄蚕皮变成蛹,最后一次蜕皮后化蛹成蛾,破茧而出。一般的蚕一生蜕皮6次。

    《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开始之前,提问孩子们你们的蚕养到哪一个阶段了?大多数孩子的蚕都已经结茧了,这一阶段是蚕蛹。给出图片,让孩子们排序,都能排对,这是亲自体验的结果。提问:“对于蚕茧你们...

  • 五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可圈可点,充满科学特色和科学味,都值得称赞!

    老师谈到的五节课的听课感受说得很好,很真实,说到的其实也都是每节课的亮点,我赞同。

    除此之外,说点我的感受:万老师的《电路出故障了》探索环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施得也非常好,一步一步有条有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解决电路故障的方法:1、讨论、记录小灯泡不亮的故障2、分析故障原因并归类 3、如何解决连接出现的问题4、制作电路检测器5、如何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出元件故障6、利用老师提供的替换元件排除故障。 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解决电路故障的全过程,收获满满。一点小建议是加强安全教育:要给学生强调,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元件故障时,为了避免干扰要先取出故障电路中的电池;那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了安全,除了要用专门的检测器,一定还要先切断电源。

    李老师的《观察与比较》,除了语速太快,还是很完美的。

    在《地球形状》中,伏老师带领孩子们重走了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孩子们参与积极,印象深刻。“帆船进港”“月食现象”两个模拟实验有新意,观察效果好,记录也直观简单。这节课的内容其实是很不好上的,但是伏老师的整堂课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只是在本课的探究目标定位不够严谨,不是“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而是“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解释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月球-地球的卫星》一课波澜不惊,各个环节进行得很顺畅。师生交流互动很多,但是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其实是不够的。比如学生分享交流月球小档案的方式需要指: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一点,可以提醒他们把自己记录的信息一次性说完,其他同学只需要来补充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又比如学生回答“科学家收集岩石、土壤、拍照片来研究环形山”时,老师没有及时回应和肯定学生。我们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锻炼和提升。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中,太阳的位置描述“斜-直-斜”是不是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呢?太阳的位置相对于地平线来说,用“低-高-低”描述是不是更好。

    5.13听课所感

    第一节课万春露老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入仿真实验让我们清晰看到了简单电路的电流流向,很好地回顾了电路知识,形象直观,在检测电路故障环节,使用回形针对故障电路进行处理,在检测过程...

  • 老师把本课教学安排成两课时进行很合理有效。第一课时聚焦问题”一天中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和实践探索”制作简易日晷观测、记录影子变化情况”,第二课时交流研讨“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和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还可以拓展日晷的相关知识。

    我们要让第二节课时交流研讨顺利进行,就需要特别重视第一课时,它是研讨的依据和关键所在。除了老师反思中说到的做法,还有就是日晷的规范使用一定要指导和关注到位。1.同心圆边上准确标注东南西北,放在观测点上时要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可以用指南针来帮助确认。2.小短杆的长短也要指导到位,避免影子超出同心圆影响数据。3.校内观测的话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间可以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三节下课和中午1点,下午第一节、三节下课,老师可以到现场指导、拍照,表扬鼓励。如果周末在家观测的话,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观测记录,就得拜托家长帮忙监督一下了。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真切感受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到太阳的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

  • 通过反思,能看出老师引导学生开展了充分的探究活动,并且给予学生放置物体方式的自由,不限制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总结,这些从精心设计的板书内容就能看出来,做得很不错!

    建议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验前都让学生先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验验证。

    第一次上课因斜面不够光滑造成六棱柱静止不动的情况,影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反映出我们老师做下水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节课所用实验材料一定要在课前进行选择和调试,比如斜面的光滑度、斜面坡度,测试物品的材料、大小、轻重、表面光滑度等,才能保证每一个探索环节获得最佳结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以滑滑梯游戏作为引入,从描述滑滑梯的过程观察生活中的“斜面”、到了解斜面的特点是一端高一端低,从感官到概念的过渡。探索活动一中学生利用模板和瓦楞...

  •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明确、各个教学环节实施也很顺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回顾了本单元的重要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运动路线、运动快慢,并且着力突破了教学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快慢,最后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感觉很轻松就完成了这节课。

    这节课是基于实体模型的实践能力的测评课,也是本单元的总结课。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复习回顾也要迎接挑战,既要运用知识也要体验成功,所以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教学活动,切实达到“测试过山车“的教学目标,这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搭建的过山车。当然前提条件是有搭建过山车的材料。不知道老师让学生清明假期在家里完成过山车的搭建、课后改进完善过山车,学生有条件完成吗?

    《测试过山车》教学反思

    上周让孩子们在课上学习了过山车设计的要求以及过山车路线的画法之后,课后让孩子们在清明时在家按照自己的过山车路线制作出自己的过山车。 这节课主要是借测试过山车,回顾一单元所有的...

  • 这节课的安排符合教材要求,生动有趣也很切合学生实际!老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活动,努力达到
    教学目标。真是棒棒哒!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物体的运动路线这几个过程。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让教师通过教学,学生能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形式,知道按照运动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学生在认识了不同...

  • 我想说说老师反思中的这个环节:“用溜溜球的运动创设情境,发现它的中心和边缘运动形式不同,能想到用不同颜色做记号表示运动形式。”这个环节,我想想都觉得难。看得出来你们的学生好厉害!我觉得学生熟悉溜溜球,但是它的运动是复合运动,运动起来又非常快,分辨起来不容易。老师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出用圆点做标记的想法值得表扬!但是我觉得意义不大。我们可不可以就用玩具小车的运动来启发学生思考:能用你的手指比划小车是怎样运动的吗?有的学生比划的手势是直线,有的学生比划的手势是曲线。再请学生画在黑板上。让他们发现:同一辆小车的运动画出来怎么不同呢?由此引发思考、讨论,怎样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呢?知道同一个物体上,观察点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以后,顺势引出贴小圆点做标记的方法来。我觉得这样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

    《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

  • 从本节课反思来看,这位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有自己的思考。开始部分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降水和降雨的区别、最后部分注重降雨量六个等级的识记,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中间部分是对雨量器制作方法的讲解:“用近似饮料瓶代替、加水平整底部、0刻度提高”这些制作注意事项讲得很清楚,但是“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需要再思考定夺。是想法设法给学生解释好呢?还是让他们用制作好的口径大小不一制的雨量器模拟降雨以后测量数据来分析比较好?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观察发现,老师再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小地研讨,知道降雨量是指的雨量的高度而不是多少就可以了,不用过多地去解释。我觉得重难点可以就放在制作雨量器和使用雨量器上。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哈。

    测量降水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粗细可以不一样,影响不大,在这里解释的时候,我想了很久怎么解释,后来我觉得可以这样...

  • 看得出,这是一位敢想并且敢干的老师,提出表扬哈!老师对本课的教材解读是到位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将空气与石块和水进行对比感受、研讨交流认识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老师通过“黑盒摸物”游戏引入聚焦空气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传递游戏”“感受空气”两个环节来探索空气更多的特征,活动一步步有序展开,充满科学的趣味和氛围,这些做得很好。但是对于老师提到的成功的新尝试这个环节,因为分享的信息有限,没有充分感受到哈,有点遗憾。

    《感受空气》教学反思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1课,该课的地位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教学目标可以简记为一句话:通过活动,利用感官,让学生整体(全面)感...

  • 这一课的热气球模拟实验的确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的体验活动。上课老师费了心思和精力安排了两节课来完成,时间很充分,学生们可以充分参与制作和放飞“热气球”的全过程,一定很喜欢,印象一定深刻。但是我有两个疑问和想老师交流探讨一下:1.第一课时讲原理是讲什么?这不正是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吗?2.实验材料应该怎样准备?老师备课或者预做实验的时候就应该发现,选用的塑料袋要多大多薄、纸筒多高多粗、蜡烛多粗多长的实验效果才好,如果老师准备实验材料有困难,应该提供参考让学生准备,而不是让学生随意准备造成课堂上操作时状况百出影响教学安排。除非这是老师有意为之,就是想探究怎么才能成功制作出热气球。或许是我理解偏颇哈,不当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反思

    “做热气球”,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激动,我在课堂上提醒他们自己带蜡烛和大口袋,小组都自发的积极准备了。只不过孩子们带的材料让我苦笑不得,有些带了垃圾袋,有些带了超市的...

  • 从反思中我看到上课老师本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亮点有五点,我们小组的同伴在互评时也有同感,值得表扬和肯定哈:1.合理调整进行安排。本课教学内容多,能根据实际情况将两个重要的活动——过滤实验和蒸发实验分成两个课时进行,降低了教学密度和操作难度,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2.重视引入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既能激趣又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参与后续探究活动。3.关注思维训练。老师通过一连串简单易答的问题追问,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过滤方法的原理。4.重视观察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发现过滤可以把沙子分离在滤纸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没有分离出来,那么食盐应该在过滤后的无色透明液体中,顺理成章为下一步分离盐和水做好准备。5.重视交流汇报。在研讨环节让学生交流总结实验方法,不仅可以回顾学习过程,还能锻炼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可以交给一些表达的方式,比如用一定的句式引导学生把实验方法和观察发现描述出来。
    ​关于蒸发实验,我们都担心学生的安全,对于分组操作有顾虑,可以理解。采用微课或老师演示的方式呈现效果也明显。但是这个实验是教学重点,还是建议让学生亲自经历。老师用微课或者PPT讲清楚酒精灯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要求、安全注意事项等,加强巡视指导,可以分组操作。本课酒精灯使用不是重点,还可以用不锈钢勺和蜡烛来做,效果也好。这是我的一点想法,与老师们探讨。

    《混合与分离》教学反思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

  • 这节课《冰融化了》是上一课《水结冰了》的延续,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同时关注到除了状态变化还有其他变化:比如吸收热量和体积变小。老师的教学过程突出了这个教学重点。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有时候我们的课堂生成无法预知,但要会快速反应、机智灵活处理,这一点我们的这位老师处理得当,小组同伴也有称赞,就是设计实验观察冰融化时体积会变化这个环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水结冰进行反向思考来设计。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实验后的研讨也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逐一落实。
    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很重视,好。因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关系,是对前4课的梳理和小结。

    《冰融化了》教学反思

    在第3克的学习中,学生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 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观察冰融...

  • 学生都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比如苹果、木块、乒乓球、绿豆等等,它们都是有质量的。那么,我们看不见抓不住的空气有质量吗?对于这个问题,不光是学生,其实我们老师在生活中也是没有什么经验的。学生的两种答案以及说出的理由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重点是接下来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自己的猜想。难点是如何实验操作,验证空气有质量。用简易天平称量空气质量的实验我们做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好。皮球倒是不漏气,但是天平灵敏度低,加上皮球太小,加入的空气少,质量小,用一颗一颗绿豆表示实在不明显。我们用了托盘天平来演示,效果要好一点。也用了电子秤称量空气质量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有更深的直观感知和认识。老师提到的皮球漏气问题,是不是皮球的质量不过关造成的呢?皮球应该是可以自封的呀!要不然怎么用!但是我们科学老师就是不一样,遇到了,就想各种办法来解决!棒棒哒!我们小组的老师们的建议我觉得可以用,还可以用粗点的牙签来密封,我发现皮球的打气口、气针粗细和粗牙签差不多,可以堵住。关于“质量”这个物质的属性,教参上建议可以不用给学生解释,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给学生做简单的说明:比如一年级科学课上用天平比谁轻谁重,其实比的就是物体的质量,重的一端表示物体质量大,轻的一端表示物体质量小。我们去买东西时,说的重量是多少千克、多少克、多少斤,其实也是指的质量。这节课上用绿豆数量多少来表示空气的质量多少,以及让学生观看电子秤称量空气的视频,都是想让学生对“质量”有更清楚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请问老师们是怎么处理的呢?以上是我的一点做法和想法,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反思

    “空气有质量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有两种回答,一部分认为空气没有质量,因为它感受不到;一部分认为空气有质量,只是它很轻,不像石头那些东西那么重。由此自然想到我们要用实验...

  • 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节实验课,实验多、神奇有趣、效果明显。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了“打不湿的纸”杯子高度问题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问题,说明我们老师在课前预做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怎样利用实验现象、怎样组织观察、讨论、交流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非常喜欢上课老师和小组同伴老师的的引入设计,在创设的简单有趣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中帮助孩子们认识空间概念。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反思

    同学们,请看老师左手中有一瓶水(滴有红墨水)它装满了吗?“装满了”,我右手上有一瓶沙子它装满了吗?“也装满了”,在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中能装入其他物体的部分叫做这个物体的...

  • 这节课的优点:老师注重对学生实验常规的训练、小组成员分工细致明确、是否溶解完的判断方法、实验数据收集分析以及美观的板书!
    值得注意的地方: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而对比实验怎么做?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出对比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由老师板书或者ppt出示,这样就可以比较好的避免出现实验过程中“上一份没有溶解完就加下一份”的情况。对比实验的每个方法步骤,老师不能主讲,一定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特别是“为什么食盐和小苏打都要一份一份地加入?为什么加入的那一份溶解完才能加下一份?”(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才能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份数,才能更准确地对比出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验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专门用了一节课带班上学生去实验室讲规矩,所以这堂课的常规相对较好。 本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份数,来进行溶解能力...

  • 彬彬老师的建议非常好:这课做对比实验的材料选用Vb2小药片,老师准备起来简便,学生操作效果又好!(几块钱100粒/小瓶,橙红色,鲜艳,易溶解,学生们很喜欢。)
    老师反思中说到的三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1.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食盐的量”是不能改变的哟!减少和多加都在改变食盐的量,这样做对比就不公平了!
    2.对于“温度影响溶解快慢“实验,我也同意采用都“不搅拌”的方法。水温差异大点,就像上面老师们在评论区说的,60℃热水和冷水,效果会很明显。另外,不搅拌还有利于观察到物质溶解扩散的过程。
    3.建议第3个实验“弄碎加快溶解”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因为学生基本上能想到这种方法。让他们在课上验证,比回家自主探究结果会更好。

    《加快溶解》教学反思

    这节课将会提出对比实验的科学概念,要让学生们能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定计划—得出结论是一个难点。同时要让学生们明白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一、在课...

  • 《空气占据空间》是一个实验探究课,但是正如上课老师所说:知识比较抽象,三年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分析学情,通过联系生活、设计适合学生理解的实验来指导学生探究。
    有趣的实验的确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本课材料多、实验多,课堂把控难度也由此增加。评论区里彬彬老师和小组老师说得很有针对性,值得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喜欢科学课,一做实验就兴奋,容易被材料吸引而失控,因此科学课堂常规的训练是节节课都必须坚持落实的。上周四培训时彭屹老师分享的课堂管理策略和评论区老师们说到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付诸实践。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都是常见的,孩子们不难理解,可是当我上完才觉得其实没那么简单。特别是对空气的研究,虽然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但是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既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