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刺猬法则 我们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在一家刚开门的图书馆或空旷的餐厅,你刚找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了下来,准备享受时光,如果这个时候进来一个人,坐在你面前或者身旁,你一定会感...
01 昨天,男朋友没空,于是,我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在出口遇到了前同事阿宁。 她正挽着男朋友的手,满脸桃花地朝我走来,见我一个人,就问我,等男朋友? 我...
人是有所不同的,包括性格习惯各方面,各有所长,并不是拥有你说的某条特征就是没出息。
文中说的这些有些可以说成是人的共性,有些可以说成是某一类人的性格,虽然有些共性确实对我们发展不利,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不是说你懒就成不了事,没有人会一直懒下去,只要抓住自己的某项优点发挥出来,一样可以独当一面。
有没有出息不应该用某一项特点来定义。
就算身边的人总有某些你看似不好的特性或习惯,我们也不能用高人一等来自居,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身上总有你没有的优点。而且是仅靠那一两项就能成事的优点。
这“九大表现”现在知道还不晚?就某些方面来讲,人的性格习惯很难短时间改变,这是随着你的人生经历和读书以及不断犯错来不断改变的,就想高中时老师说: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可是勤奋的总是那几个,不勤奋的也改不过来。这就是人的特性。
“励志”不靠喊口号,天生的勤奋,外界的打击和偶尔强烈的学习欲望有时候才起作用。有时候又何须强求自己天天去学习呢,评价一个人是多维的,仅仅停留在“励志”上有些不妥,我就是我,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既可。
大家以后看到此类“励志”的文章,首先不要自我否定,而应该自我思考,不要说我拥有了某条就感觉自己不行,或者说别人有了某条就不如我,或是说我没有这些就代表我很强,这样看是及其片面的。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要学习什么,最缺的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知道这些再积极去做就够了。
努力是对的,如果是那种天天要喊口号才能获得动力的那就要思考一下正确性,真的需要天天喊口号来促使自己进步吗?这种喊口号式的努力是必要的吗?
要努力也应该是依靠自己的兴趣或是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不单单是学习,甚至有可能是“上街卖菜”,只要自己获得了提高,这些都是通过回馈自己而不断提高的正确的努力。
(纯属个人看法,如果冒犯作者,在此道歉)
十岁,别人竞选班长,积极热心,和同学打成一片;而你坐在角落里,默默从不发言。 二十岁,别人开始认真规划将来;而你读着普通的大学和专业,不知路在何方。 三十岁,别人事业有成,家...
这个比春节还长的假期结束了,上班第一天,一大堆的数据扑面而来,为了少加班,必须提高Excel操作效率。 这里有罂粟姐姐精心挑选并总结的10组快捷键,实用+常用,帮大家远离节后...
还好我也能独立思考,不然就被你震碎了我的三观,好,我顺着你的文章来走。你说这部电影拍的很烂,热爱祖国还用不着娱乐电影提醒你。那你应该别接触任何东西,因为他们都在提醒你啊:爱情片提醒你珍惜恋人,励志剧提醒你永不放弃,公众号提醒你热爱生活,如果这些内容不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和感悟,那还看它干嘛?况且你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不也在提醒我们独立思考吗?你在打翻别人鸡汤的时候,不也端着一碗鸡汤吗,还是馊掉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实在搞不清楚你下面一段话想表达的意思,超级英雄的设定是虚构的,但这部电影是基于非洲现实的情况下拍的,的确是真实的啊,所以说你觉得这部电影太假了是吗?我勒个去,这本身就是一部电影而已,就肯定会有主角光环啊和那些电影里可以有的东西,如果你想较真,拜托你去看纪录片好吗
第三,你说我们不敢发声,不会发声。那你看见有这么多人怼你了吗,我们这不是发声是什么?我不觉得随大流就是没有独立思考,大部分人觉得对的事情我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当你用相反的观点来对待大部分人认同的观点时,你自认为的与众不同其实在他们心中只是觉得你三观不正而已,一部电影多数人觉得好看,你觉得难看;加班时的补贴多数人觉得能接受,你觉得不屑,你这样拼命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说实话让我觉得有点同情你
ok,说完了你之后,也说说我对《战狼2》的看法,一部电影能不能打动人,就看拍的人用不用心,吴京所有的举动让我觉得很震撼:不想被资本主义强奸,全部他都是自己掏钱;想让电影拍的更真实,弄得浑身是伤,还有两次生命危险;场地在非洲,环境有多恶劣非洲人有多危险可以想象,一言不合就拿枪出来扫;道具就更不用说了,全都是真枪实弹...先不说拍的内容怎么样,光是这些就已经够打动我了,我愿意为他付出的这些买单,用生命去拍一部电影,这点除了他还没人能做到
最后,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改变你的看法,也不想掰正你的三观,我是为了那些想法跟我一样的人不被你影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