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入中伏:冬病夏治要抓紧
三伏天养好生,健康一整年!

所谓“三伏”,是指7月中下旬,气候渐热属初伏,8月上旬为中伏,8月中旬为末伏,气温最高,三者统称“三伏”。
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然后再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
今天,我们就主要讲讲冬病夏治的重要性!
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感,多因内虚外寒导致。包括一些由于阳气不足,正气亏虚、虚寒型疼痛和一切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或者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冬病主要有肺类疾病、骨科疾病、脾胃类疾病等。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三伏时节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所以,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间。
三伏天艾灸,排出一身邪气
三伏天“风、寒、暑、湿、燥、火”六邪旺盛混杂。寒为万病之源,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邪和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
虚则补之,运用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用艾火的纯阳,对经络腧穴温热刺激,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使全身气血充盈,直达病所,标本兼治,为身体温经散寒、补虚助阳,鼓舞阳气,平衡阴阳,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中医讲:“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
艾灸的热力不同与其他任何物体散发的热力,与人体的元气之热力相亲近,温暖,舒畅、通透…
所以说,三伏天艾灸有如神助,此时不艾灸,更待何时?
三伏天艾灸的好处
温肾壮阳、元气充足
驱寒除湿、温通经络
扶阳补正、回阳救逆
三伏灸调理亚健康、疾病与美颜问题
妇科问题
痛经、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子宫肌瘤、不孕不育、小叶增生、产后腰痛等。
骨关节问题
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滑膜炎等。
胃肠问题
胃寒、胃痛、胃炎、肠炎腹泻、结肠炎、腹部凉、怕冷等。
呼吸系统问题
咽炎、气管炎、哮喘、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
体质弱问题
面色晦暗、体弱怕冷、失眠多梦、挑食、经常感冒等
面部美颜问题
肤色晦暗、发黄、色斑、黄褐斑、长痘等。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时房间内不可通风或开空调。
过饱不宜艾灸,最好饭后1小时后开始灸。
艾灸时保持心情平和,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
艾灸时如出汗较多,则是寒湿外排的现象。
艾灸后毛孔舒张,在半小时不宜碰冷水,以免受凉。
艾灸后,最好隔几小时后再洗澡。
灸完后,如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