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改变”二字,我生出了敬畏之心。我不再希望别人为了爱我而改变,为了我而改变的,便成了我的亏欠;也不希望我为了爱别人而改变——为了别人我改变什么呢?便失去了我自己。如果一定要改变,那也是为了自己而改变。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去改变别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想想张爱玲写的《爱》:“于千千万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千万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对作家的深刻洞见,便又多了几分钦佩。可惜的是,爱可以诠释,婚姻却很难,作家也好,心灵师也概莫能外。我所被深深感动的那一对恋人的故事,我也只是看见了他们晒爱情的样子,而没看见过他们婚姻过日子的样子。
现在亲爱的张芝华天杰地灵的圣者教导我们去改造的念头从新植下爱的种子,思维模式改变了与之得到都是美好的想想这样的结果如同一棵小树苗天天浇水施肥后变成了自己想要的圣果……负面情绪消失后,我的心里轻松了很多,我和老公之间的相处也轻松了很多。慢慢地,我开始能容忍很多以前我不能容忍他的事情,比如吃了晚饭不收拾饭桌就刷微博微信,洗碗的时候看综艺节目,晚上睡觉前看电影。同时我也请求他,不要过多干涉我,不要把我的手机电脑桌面设置得跟他的一模一样,不要管我看什么书,是小说还是非虚构,也不要天天问我英语课上得怎样,像父母管教孩子似的。我们都给彼此留出足够的个人空间。结婚这么多年以后,我真的觉得,夫妻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是彼此陪伴不干涉。
有时候,我也会生出一丝困惑:既然我对“个人空间”有这么高的要求,那结婚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过的话,有的是个人空间。但我从未想过要一个人过一辈子。我想,结了婚还是不一样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境地,哪怕是生病住院所有的痛苦只能一个人承受,但有个人陪着,心里就会有慰藉。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有的时候她并不需要父母跟她一起玩,但她依然希望父母陪在她身边,她想到爸爸妈妈,看一眼,噢,他们在那里,她就能安安心心地玩下去。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相处,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我们不必做一样的事情,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互陪伴。
现在,很多谈论婚姻的言论都会指导人们:夫妻要有独处的时间,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两人单独出去散散步、看看电影、深度交流孩子意外的话题,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婚姻就有不健康的风险。在美国,这种观点更加流行,西方人的思维,喜欢把事情量化,比如夫妻一周一起吃过几顿晚饭,两人单独相处几小时,谈论的话题涉及哪些,有没有拥抱亲吻,等等,都是婚姻健康指数。
比如看电影,人们常常觉得看电影是增进感情的好方式,但我却很不喜欢,电影院里声色光电的刺激,会让我觉得心神俱散,回来后特别疲倦。对我来说,与其去看电影,不如我们一起拔拔后院里的杂草,随便聊点儿什么。再比如,女人都喜欢花,我也不例外,但他想不起给我买,我也不再觉得这是多大的事儿。因为晚上我在楼上看书,突然想喝口水,叫一声还在楼下的他,他就给我送上来了,我想这足以弥补没有花的遗憾。这样的生活,虽然不浪漫,但让我觉得舒服。
健康的婚姻,跟健康的人体一样,都不是那些指标可以完全涵盖的。感觉很重要。人们常说,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概年龄越长,越在意自己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看上去去的正确与光鲜。就像夏天我偏皱皱巴巴,但透气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