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https://cdn2.jianshu.io/assets/default_avatar/11-4d7c6ca89f439111aff57b23be1c73ba.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1/w/240/h/240)
最后再补充一句。。确实没有比“无聊的我们这一代”更适合概括我们的状态,但我相信,这个时代的“打开方式”只是给我们增加了理解世界的难度,并不代表我们真的是“无聊的一代”而无法发现这个缤纷绚丽的世界,毕竟,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比前人更加有着更加敏锐的眼光。。
无聊的我们这一代今天是HarperLee和UmbertoEco两位伟大作家逝世的日子。而在今天之前,这两位作家的名字从来不曾被我熟知。朋友圈开始有朋友悼念:HarperLee是一位有趣的老太...
读了大神文章,确实良感颇多,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问住了,我喜欢的作家到底是谁?我仔细想了想,只能回答不知道。。我读的书可能还达不到大神所说的“大家读的书我也读了”的程度,在这方面我也在努力追赶。。好吧,话说回来,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真的是深有同感,不过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喜欢的作家?为什么我们觉得世界越来越冷漠?固然,文学创作对理解的要求较高,每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不同,或许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理解程度高了之后,可以将这份热情或喜欢,转移到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上,进一步,开始喜欢作者本人,换句话说,只有对一个作者的作品深表理解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才会喜欢上这个作者。那么,对于我没有喜欢的作者这件事,是我的理解能力不够吗,我觉得也不尽然,也有可能是“打开方式不对”。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变成“短时间获取关键点”的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必然要求我们不能读太长时间,如果想读些有趣的内容,就不得不变成“关键点+作者自己的主观解释”。其实这样有点像我们初中时期,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就想偷偷翻一翻册子后面的标准答案,(这个对文科生可能更有共鸣,因为文科的答案大多都是编写练习册作者对于知识点+自己的主观理解)然后我们得到了答案,然后把题目解了出来,但其实你得到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你自己的。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在阅读着包装精美的“别人的东西”,却没有自己的东西填补自己的世界,所以有时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的世界如此空虚,外面的世界如此冷漠。自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你对这个世界理解、共鸣以后产生的情感,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可能是爸爸背着你买了一件你最喜欢的礼物,然后给了你一个惊喜,你为什么会对这件事记忆尤深,因为你切实感受到了父爱的情感。话说回来,对于作家的喜爱,也是从阅读-引起共鸣-产生情感-深入理解-最终变为喜爱。有一点悲哀的是,我们现在每天需要摄入的信息量实在太大,很少有时间能回过头来仔细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从而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这也可能是我们没有自己喜欢的作家的原因吧。
无聊的我们这一代今天是HarperLee和UmbertoEco两位伟大作家逝世的日子。而在今天之前,这两位作家的名字从来不曾被我熟知。朋友圈开始有朋友悼念:HarperLee是一位有趣的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