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春,平原县城西南九里隋庄,出土了段姓始迁祖清代贡生段讳焕然墓志铭。该墓志铭为两尊方形片石,上盖下底,边长75.5厘米,盖、底厚均14厘米。盖刻标题,竖写六行,...
1982年春,平原县城西南九里隋庄,出土了段姓始迁祖清代贡生段讳焕然墓志铭。该墓志铭为两尊方形片石,上盖下底,边长75.5厘米,盖、底厚均14厘米。盖刻标题,竖写六行,...
张牧村发迹之后,在平原县城修了一处深宅大院,名曰翰林院。翰林院坐落在旧县城十字街西南部,南门大街路西,南临小十字街西路,院西有南北通道(通道南段今仍残存),道西与西街居民相连...
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九)仕途艰辛,难测沉浮 恩县在明末清初有一位贡生,可以说是传奇人物,他不但长寿,而且到古稀之年才被朝廷录用为招远训导,八十多才退休归乡。 我先看清雍...
恩县有两位同名的人都到开封府阳武县当知县 ------阳武县知县刘瑞基 国家辽阔,人口众多,同名人很多,一个县里出现同名的事也是很正常事,如果说同名同姓,学历又一样的人,在古...
——今平原县治即故绎幕县城 清乾隆《平原县志•古迹》:“绎幕故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府志作三十里,汉置县,属清河郡。《水经》,屯氏别河北渎,东径绎慕县故城南是也;《寰宇...
口占示之⑴(二首) 董元度 喜汝来邗上⑵,凄然见面初⑶。 生涯应复尔⑷,岁事近何如? 哀乐中年后⑸,闻宾玉从弟新没⑹ 支离旅病馀⑺。 秋风期不远,跋涉竟抛书。 博得...
康熙年 贡生 张伯琅 长河汤汤日北注②,环绕新桥为住处③。 共道人文此地开,不知灵气乾坤聚。 翁辟名园萃众芳,幽花疏树闲修篁④。 一编竟日坐相对,两童煮...
《七律 平原桃园驿》 文/南雁北往 平原城北万枝桃,花盛园香竹翠高。 路上青松迎主客,林间浊酒论刘曹。 三人携手同心饮,百骑兴师与子袍。 大義春秋由此起,相依肝胆紫藤牢。
原名《游自云岩》在蒙阴县云蒙山上 作者,清代平原县人,刘宝鼎(拔贡) (一)阳平五微韵 此日登临愿不违,杖藜随意揽山辉。 遥看崖树攒青霭,逆溯泉流上翠微。 绝壑几重当路起,断...
《花落人独立》 南雁北往/文 A(引) 苏堤元日彩花红,湖水楼台入画中。 柳絮纷飞迷客眼,白梅轻缀隐渔翁。 玉壶光转萧瑟醉,宝马星来映水融。 自古繁华文荟萃,临安直当汴梁隆。...
1997年5月,平原县城商业街拓宽,在县政府门东大槐树南挖出一石刻,虽断为两截,但文字较清楚,明朝万历十八年七月知县刘思诚制。刻石高2.55米(不包括底座),两肩圆角,宽94...
丙子春诏下北征疏请捐备粮车荷蒙俞旨感恩恭纪二首⑴ 陆梁小丑冀偷生, 讨罪翻劳宿卫兵⑵。 二月饱腾催阵马, 千家转运耀弓旌。 多方愿效微臣力, 涓滴难酬圣主情⑶。 却荷恩波真浩...
山东平原县城西北,京沪铁路西侧,崔家庙村东,有一座七级宝塔,高26米,塔体为八棱柱形,青砖结构,塔门朝南,门额嵌石刻“千佛塔”。说起这座塔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千佛塔建于清...
清代乡贤 董振秀,字徤华。(《董氏族谱》六世)。性警敏,倜傥有大志。明末,土寇峰起,振秀练乡勇为守御;又值岁饥,捐资施粥,活饥者数万人。由功贡,通判太平,赈饥民、练乡勇亦身任...
《兰台别记》--清初陆费锡、朗天祯两位知县殉难于平原县 明清自“鼎革之变”后,满清开始入主中原,农耕与游猎的两种生产关系及管理方式在社会底层不断碰撞,也是“反清复明”暴力活动...
尝闻,平原盖有古之遗风焉。前辈大都崇孝悌,尚廉耻,畏刑辟,习俭素。乡之长老,多厚重,谨愿读书,敦本实,其仕进率,砥砺名节。农工商贾,勤力敦笃,不敢犯非分。其妇人,慎内闲而修女...
寻觅家乡平原历史文化(十二)平原县“望海寺”的今世前身以及望海寺村形成 在我们山东省平原县张华镇有个“望海寺”的村名,既然说是“寺”字,就有寺院历史或渊源。据当地同学朋友了解...
夫郡邑之有志也,非徒存故,实昭因革,所以考得失而懋劝戒也。要其体,固贵简洁,而病冗杂,然事不核则无以鉴往,辞不赡则无以俟后。必读之,使人跃然如生长其地,谙历其状,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