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人文精神的史学家,司马迁欣赏“战国四公子”,并单独为他们写列传,但他对四人的评价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的评价体系中,“义”是第一位的因素,所以他最欣赏的是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其次孟尝君,最后是春申君。
作为王室成员(除了春申君),出于统治的需要,当然要养一些士,但像四公子这样,一下子养数千人,而且可以不计一时功利,不计高低贵贱,礼贤下士,平等待之,这是比较难得的。
一提“鸡鸣狗盗之徒”,大家就会想到孟尝君。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是潜逃犯,都可以投到他的门下,以至于到了司马迁时,薛地还有很多的暴桀子弟,原因就是当年孟尝君招致天下的任侠、奸人等六万多家进入薛地。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批评他:“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平原君呢?同样是个对朋友很讲义气的人。当秦相范雎的仇人魏齐从魏国跑来投奔平原君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魏齐。尽管秦昭王对平原君百般恫吓,他都不为所动,也因这样才有后来的毛遂自荐,帮助他达成了与楚国的合约。但这样的他,心理上是有问题的。让人最不可饶恕的是他的好利。因为贪图韩国献出的十七个城邑,平原君蔽于韩将冯亭的邪说,利令智昏,结果激化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十七个城邑没得到,反而酿成了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被坑,邯郸差点灭亡的悲剧。
在四公子中,交友最没有功利打算的当数信陵君。用司马迁的话说是不耻下交。从看门的七十老人侯嬴到杀猪的朱亥,博徒卖浆者毛公、薛公,都是他的朋友。而且他不像孟尝君、平原君那样都是为了最终从门客身上获取回报,信陵君不这样,他真的是把他们当朋友——尽管后来这些人也帮了他的忙,甚至以死相报。
信陵君的讲义气主要体现在窃符救赵这件大事上,可同时,信陵君因此事而一直遭疑。在赵十年,秦使反间计。“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并且说他将南面而王。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就不再用信陵君做将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对信陵君深深的同情与理解。
四公子中,孟尝君、平原君皆得善终,而信陵君是醉死的,春申君是被杀死的。后两位都是太聪明,犯了“功高震主”之大忌。
比如魏公子在赵王那安排眼线,吓到了魏王,春申君见楚王生不出孩子来就越俎代庖,把一个美女的肚子弄大了献给楚王。后来果然生下来一个男孩,被立为太子。却被这个美女的相好李园杀了灭口
在中国的体制下,“功高震主”的悲剧是很难避免的。要干成一番大事,自己要有才,也得用别的人才。但如果做得过了,就会引起当权者的嫉妒和猜疑。像战国的范蠡、汉时的韩信、明代的刘伯温,都遇到和“战国四公子”相类似的难题。知道功成身退这一道理的,就能活下来;继续与君相伴的,都没有好下场。伴君如伴虎,真是难为了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 陈鹏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