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孟尝君田文
    自幼因为母亲出身卑贱,算命师给出的判断是这个孩子不利于父母,因此受到父亲田婴的厌恶,但是自幼聪明而有悟性,加之童年身份卑微在艰难的环境里学会了揣摩人心,察言观色,并且深刻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从童年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
    宾客一饭羞愧而自刎,宾客苏代土偶人,木偶人的寓言,鸡鸣狗盗的成语来源,无辜怒杀赵国一县城民,宾客魏子为证明孟尝君无谋反之意,在齐王宫殿内自刎而死以正视听,冯驩废弃孟尝君封地之民债务以得民心,天下闻名,士人皆归附于孟尝君。当孟尝君被齐王嫌弃,权势不在,冯驩一人之力,使田文得齐秦两国之重,也算是厉害的宾客了。冯驩之言“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而使田文更感人性之复杂与现实。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想来田文喜欢虚名声势多半也来源于童年寂寞孤单的阴影,况战国之时,天下纷纷,群雄逐鹿,田文也是深谙天下的形势作出的选择。
    38班李修易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公子区)

    写下你读四公子传后的感想。可以写其中一个,也可以综合四人传记谈你的感想。角度自选,贵在说出自己的看法。

  • 13 李修易
    如果说儒是一双浆,那么道便像一面帆,儒家会荡起双桨,划向一个又一个彼岸。道家则扬起风帆,听任风吹,随遇而安。如果前面有荆棘,儒家会奋力划桨避让之,道家则放宽心,任船行。谁又知道荆棘后是不是一片桃林。

    有时,起大风了,儒家还是照例划血目的地,至于风,顺风则快,逆风则慢,太逆风则永远到不了彼岸。道则顺风而行,顺风是顺风,逆风也是顺风。屈原可以说是遭遇大逆风的划桨者了,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眼看登岸,冷不妨被一股飓风教做人,打回九宵云外,心还没死透,还想拼一把,抬头却发现找不到岸了。这下心一死,人就死透了。

      其实说,屈原是有些机会的。被风挂到半路,看见一个自称渔夫的老翁,老翁说啊,你怎么知道哪才是你的岸呢?说不定这是顺风呢,说完挂上帆就被吹走了,屈原很坚定的,哪能被一个老头带节奏,心想:我可是分得清东南西北的男人。于是埋头继续划。

    那么道家就比儒家好了?

    也没有,随遇而安也是有风险的,虽然轻松,却不清楚目的地,谁也说不清楚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照我说,如果将儒家和道家结合一下就更好了。

    若是风顺着方向,就挂起帆,划着桨,加速前行。风若是反了,就卸下帆,划桨前行,风若是大了,又是反向,那不如另寻目的地,顺点风,也好节省点力气啊,管他是冷风暖风,能借点,就借点。

    正如治国,若是可行,就加大力度,若是不好行,就定点制度慢慢来,若是不可行,不如换个方案重新来。

    又像屈原,要是在群臣与之为敌时变个向,缓和关系重新来,我想也不至于那么委屈了自己,牺牲了自己吧

  • 儒与道的碰撞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次思想的碰撞,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他们无数次思想上的碰撞,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儒与道两家了。
    儒家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入世,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代名臣,即使是屈原也不例外。刚刚入世的他,意气风发,多次升官。可正当他事业有成之时,他忽略了一件事,那边是人心险恶他被奸人所陷害,受怀王冷遇。可屈原心中的清高,来源与儒家一而再,再而三反思自己而造就的清高,令他不屑于与世俗的浑浊同流合污,因此,他只能默默地祈祷,愿怀王能够醒悟,愿怀王能看清他身边的人,愿怀王能重新信任他。可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怀王死于他乡。屈原失去了他心中的希望,可他作为儒生的高洁、骄傲,仍没有改变,这令他又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结果被新王流放。
    儒生有一种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便是这样的人,他想用自己的忠心来打动自己的王,可他也知道,他做不到。因为王的身边有太多想诋毁他的人,可他仍然选择那样做,因为他内心的儒字始终影响着他。而在江滨之时,他遇到了一个与他完全相反的人——渔父。“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无奈。而渔父呢,也给出了它的答案“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醉。”这就是一种与屈原的主张完全相反的主张——道。
    或许早就出现在了屈原的脑海中过,可他并没有接受,又或许是他想接受可内心又否定了这种与其初心完全相违背的思想,因此,他选择坚持自己的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他内心的答案,这是他坚守的本真。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少,也正因为有他们,有他们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
    —13 钱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