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吃了一肚子气后,烦闷忧愁,来到江边,遇到一位垂钓者,老渔翁问候劝说屈原。表面上俩人的对话只是两个心态不同观念有差异的人进行交流,实则有两大家的火花在悄悄碰撞🔥。这两家即是千百年来最在中国风生水起的思想派别——儒和道。
屈原的心里是无比矛盾的。他既看不惯现实的龌龊污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想离开想逃走,但他同时又不愿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隐士,它不甘于袖手旁观这个世界,他想要参与,但不想被其玷污,他想改变这个朝代,它想要在楚怀王的身旁一诉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被他所接纳,在自己的影响下拯救这个污浊的世界,去让它焕然一新。却奈何,被奸佞小人所为诬陷。被贬之后,他不服,不甘心,又不愿只是在世外桃源的地方,置身于朝廷官场之外,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以做帝王师为己任,相比佛系的超然道系的淡然,儒 会更加激动,更加贴近,也更加适合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相融。他是激烈的正义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个人观点的,并且努力去做,希望把这个观点色彩着色于世界。
渔翁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他建议屈原去对当时的污浊混乱视而不见,这也是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他们不对政治产生过多的了解关心与发表意见,或者说他们不表达自己对政治的看法。他们把仅有的想法隐藏起来,不愿意搅进复杂的观察你,他们其实也与佛家相似,都以隐士的姿态生存于闹市,都不屑于不肯到混乱的官场里每天都是明争暗斗。他们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只做出一副与自己无关的姿态。世人高洁自己同其纯洁,世人污浊自己也可以随其发展。安稳的在乱世里好好的生存。
儒家的观点正确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总是激烈的,希望一展自己的风采。而道家却时常是清醒的但他们不愿让世人知道,不愿让君王知道他们清醒。他们不问世事如何发展,永远只愿紧握自己的鱼竿,能安稳度日,就足够了。
16 巫宜蔓

IP属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