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上海
  • 好像也没必要说三个非常,不好意思= =

    一点困惑

    我能/该写点什么 有天和导谈论文的事情,他说:我好像从没看你写什么东西。 嗯啊,除了日记和状态,很少写东西。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要写给谁看。 一、要不要写 一度,我是一个...

  • 话说,看到你微博里的评论,有一个:“...梳理和排解的过程...”&“给别人看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大部分写的东西可能也不会介意有没有人看”。我赞同写作的部分是梳理和排解的过程,但后半说的我非常不认同额——她说的只是写日记吧?就像一些朋友圈状态的那种“我只是想排解一下”的感觉。难道只有这种写作?!我非常非常非常不认同

    一点困惑

    我能/该写点什么 有天和导谈论文的事情,他说:我好像从没看你写什么东西。 嗯啊,除了日记和状态,很少写东西。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要写给谁看。 一、要不要写 一度,我是一个...

  • 我很个人的一些感觉:

    关于第一点我很认同你的看法——对于我来说,写点什么的过程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与光脑子想/说话相比能更好地理清思路进而推进深度。

    第二点我觉得会很个人化,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爱吧。我现在文字的输出基本只有以 信 为载体(但是并不是手写然后邮寄的那种,就只是word文档然后发送的那样),因而内容多数偏私人化/生活化的,并没有多少很深的容量,只是将自己生活的进度及有关现实的想法分享给信的那一头。通信的小伙伴就一个,而且平时比较忙回数一下总信件也不多。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偏爱这种方式:

    1.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一个明确的对象+自己;

    2.有对象才能即时交流——我在互联网上没有被关注的数量基础(感觉无力分身在“另一个世界”,基本是僵尸粉+超少几个同学),就算能写出点什么,能被看到然后跟我讨论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如果是几年前的豆瓣日记之类的被翻出来回复,我已经没有当时写下的心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写东西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看的,我希望有人看到并发生讨论(说起来我觉得就点赞是一件比较讨厌的事情,也没讨厌那么严重,但是会不喜欢)。最近看到一位6500+的豆瓣友邻(单向关注)广播说“自说自话这么多年了第一次碰见交流探讨的,有些感动有些不习惯。”,(摊手)我觉得是我我会枯萎的;

    3.交流的话题可以不必追随热点——我觉得有些事情讨论比较难进行下去(比如从来没停歇下来过的热点事件),一些事情就只是“嗯好的我知道有这么件事了/我的判断是怎么样的/...”等基本反应+一些修正就好了。概括来说就是新闻这一类的讨论我不太愿意进行,最近那个高利贷事件,又扯出了李刚/扶老人/克拉玛依等等,我会觉得有点莫名的恶心。在新闻面前,信息不对称我怎么就能站定了立场(不知道表达的对不对)。但是在平台上为了有更多人能看到,一般还是追随着热点的,或者说我能反复看到的,多是这类文章吧,但是我并不想讨论。相比之下,书信的话题永远都是你最感兴趣最想说的内容。没有合适的也可以去创造,比如说共同约定读一本书,交流想法?(我还没有对象可以尝试过,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但是,信也有不少限制啦,比如说对象、对象的契合度、思想深度等。

    最近还有看到天津城市规划设计院公共账号(城市的故事II 微信号:zhuanjiasuo)28天写作营的招募,每天群里(20多人的容量)提供话题/自己想写什么在简书上进行写作,一周5篇每篇不少于500字,群里的人会是读者。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圈感觉不错,有兴趣你可以去公众账号上看看,他们开始有分享第一期产出的文章了。并没有专业限制的,而且感觉也是你有感兴趣的范畴?我因为一忙起来生活就不规律了,这种定时定量的写作任务并不适合我,虽然心水但是感觉会废哈哈。

    啊,以上也包括了你说的第三点呢,个人的经验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碎碎念写了好多,因为晚上要交方案文本也没时间理理清楚,全是想到哪说到哪了,见谅

    一点困惑

    我能/该写点什么 有天和导谈论文的事情,他说:我好像从没看你写什么东西。 嗯啊,除了日记和状态,很少写东西。不知道要写什么,也不知道要写给谁看。 一、要不要写 一度,我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