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青海
  • 写得不错,开始对记者职业抱有神圣的幻想,现实中却是各种枯燥、无聊、被轻视的经历,巨大反差所产生压抑、委屈的情感在蹚水的马路中爆发——“像一只浮萍,没人知道,没人在意”。本应绽放青春的年龄,却过着苦力的生活……其实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一篇以自己为采访对象的采访稿,这里的你不是个案,而是代表千万怀揣理想的人,你是在记录他们如何在现实中碰壁、如何自得其乐、如何从现实中再认识世界的样子,最后升华自己。也许,为了生活,我们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生活无法阻止你思想的自由。继续写,也许生活本身是枯燥、乏味、丑恶的,但恰恰这种“千疮百孔”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让我们深刻理解人生,理解幸福。

    我做实习记者的故事

    我本专业学的不是新闻学,但喜欢研究社科类的知识,加上对记者这个职位的幻想一直是高大上的,尤其是在看了柴静的书之后,更加觉得记者的高尚,他们简直就是在社会前沿冲锋陷阵的英雄。 ...

  • 小兔对当今读物中惯用图文形式的风气很是无奈,我也深有同感。这种形式其实应该大量存在于孩子的世界而非成人世界。这说明人们现在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懒得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完全否定图文形式。它更倾向于直观感受的世界,即有形世界。它可以使要表达的事物更立体化形象化,就如同几米漫画,一幅天马行空的画配上一行简单的心灵之语,也会有别样的回味。它也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形象化,如房龙书中惯用的插图,这位大师用他强大的想象力告诉我们,道理也是可以很生动地讲出来的。所以我认为,二者之间其实更贴近于互相补充关系而非矛盾关系,当其中一种表达能力有限时,可用另一种充实。但前提是,一定要用心去体会,并创作出来,这才是适合成人世界的图文。

    关于可视化阅读

    本来没有打算写这个事,但这四个字始终在我脑子里间歇性冒泡,正巧今天打开简书看到一堆有配图的文章,勾起了我写点字的欲望。 关于可视化阅读,第一次听说是从我高中同学的口中。关于这...

  •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你的内心——《佛祖在一号线》书评

    很早前就听说过《佛祖在一号线》这本书,但直到最近再次听朋友提起才开始读。 此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自由的定义:“我觉得,非政治意义上的自由的真谛不在于叛逆,而在于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