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尊敬的朱老:
    您好,
    我是你的读者。
    读了《谈美》,我的内心受了涤荡。清新简洁的文风如同山谷中的一条溪流,在温暖的阳光沐浴下涓涓向前。
    美是一种崇高而有特殊的情感体验,是一刹那的一种触动。美“既不在物,又不在人”,是主客体相与为一时的触动,是天人为一时的震撼。
    我们都崇尚“自然美”,但是有深知自然不一定是美的,不自然也不一定不美。没有雕饰的青山绿水是美的杰作,精心打磨过的文章富于格律不自然也未尝不美。特定的格律能创造独特的美,仪式感也是一种美。
    如何将这些“自然”与“刻意”统一起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感的体验到底是什么?以前的我认为是快感,罗素说过,“你能在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那就不是浪费时间”,我把浅层次的快乐理解为了快感,吃饭玩乐能在大脑特定位置激起的特定感觉,这些能用现代技术观察红外照片感觉到大脑的活动。这些就是快感吧,但是快感时时有,美感不常来。快感往往更实用,但是美感对人精神的影响却是恒久的,也许在未来某个瞬间,心中仍然会有触动。
    一件事让我们悲伤难过,毫无快感,难道就能说不美吗?美是一种直觉,但是也许我们在某一刹那并不能发现我们正在书写美,也许要从浩繁星空俯瞰,才能发现人类的轨迹像件艺术品一样美。
    您说过,生活在喜剧中的人不能产生美感。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就喜剧而言,我们获得了快感,因为事情终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好像一条路,延伸到繁华城镇,穿过市井和喧闹,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结尾。这是不是美的呢?因人而异吧,但是我更赞同悲剧是美的。世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艰难中才逐渐奠基了伟大,贝多芬的生活早已让他萌发了自杀的念头,他说若不是有音乐的创作,他早已死多年。生活美满甜蜜未尝不可,但是这样世上只有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再无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所以说贝多芬的一生是美感的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快感,所有的快感也皆是音乐的洗礼,也许他自己也不能发现这美感,因为在这份美感中他成了客体。所以我认为美是有主客体是关系,但二者又要相互作用,在那个刹那,美感才会像一直直觉一样产生。我从您打破一元论的瓶颈中感受到了灵魂的共鸣,这也行也是刹那的美感吧。
    所以我觉得遗憾未尝不美,就像您说的与我们现实世界产生了距离。距离产生美,像一层白色的薄雾轻纱,我们能静静观望,但是彼此相离。水里的树的倒影对我们来说只能激发灵感产生美觉,但是除了精神上的作用就没有什么实用的作用。只能采取欣赏的态度。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和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深浅海底。而我觉得最远的距离是心的距离,时空的距离在心的距离面前都不是特别遥远,彼此不能相见,却在心默默怀念思忆。这种地理遥远心里接近的距离就刚刚好,产生美感。
    这是读您的文章产生的一些小小想法。如遇知音,甚是幸福。
    您的读者 贾国爱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

    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 120
    教材第8篇 电影《战马》,四个情节见精神(艾丽)

    斯皮尔伯格以导演战争片和科幻片著名,《战马》虽然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却没有用大篇幅去表现战争厮杀的场面,而是把战争作为一个大背景,让一匹名叫乔伊的战马及其主人阿尔伯特的传奇...

  • @伊依一壹 第一部分

    寒假读整本书纲要

    亲爱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按照书目构建了高二班级书库,48班有约78本,49班因为竞赛停课书本少了点,但也人手有好书在手。建议每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开卷有益,读书养...

  • 现实的爱。
    这能是爱情吗?也许吧。爱情不就是在相互磨合包容中,让彼此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吗。但这样的爱情又是可悲的。因为它太过普通,普遍和易于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对对象形象的美化起了重要作用。忠诚真诚的克利斯朵夫就是靠形象的美化,包容了阿达的庸俗,从而维系他与阿达的关系。
    我最初认为阿达只是他一夜情的对象,之后就会和这个粗俗平庸的女子分手。但是克利斯朵夫没有。阿达给了他曾经渴望而不能获得的体验,也让他理想化的精神得以着陆,体会一下自然与现实的快感。对大多数人来说,理想的世界只是一种自我折磨与虚无的空间。因此不能说克里斯朵夫堕落,因为这正是人性。禁欲和纵欲都是探索精神一种方法。纵欲后的虚无,最终有了克利斯朵夫站在高冈上的精神涅槃。
    阿达和克利斯朵夫的爱情是荒诞的,是随便而草率的。一开始在一起的盲目可以说是一时兴起,但相处过程中阿达的愚笨也是这段爱情渐渐走向衰亡。对一个对象的忠诚与否的判断不应该是无休止浪费时间的辩论。而应该是信任和尊重,在一件件小事中发现。对自我不受约束的表达,也不应以轻蔑挑衅纯洁的爱情为开端。
    阿达和恩斯德的事,是使这段荒唐的爱情彻底被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荒唐的爱情有,就像鲁意莎和曼希沃,隐忍,包容和绝对的忠诚,虽然没有让这段爱情变得甜蜜,但也让它变得珍贵。
    每段爱情都是悲剧,每一段爱情都有了一种艺术的美。
    悲剧不过是让他看到了生活的真相,让强者变得更强。
    每段爱情都让他成长,让他发现了生活的美,真诚与忠诚的可贵,让他心中有了刻骨铭心的精神伴侣,也让他发现了自己的生命原力。
    这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有时像一个洪炉,烈焰飞腾,浓烟缭绕。有时一片着火的森林,罩着浓厚的乌云,四面八方射出惊心动魄的霹雳;有时满天闪着毫光,在九月的良夜亮起一颗明星,缓缓地流过,缓缓地隐灭,令人看着心中颤动。
    就这样被卷入爱情的火海吧。(第二部分)

    寒假读整本书纲要

    亲爱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按照书目构建了高二班级书库,48班有约78本,49班因为竞赛停课书本少了点,但也人手有好书在手。建议每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开卷有益,读书养...

  • 谈谈克利斯朵夫的爱情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思考
    绵阳中学48班 贾国爱
    摘要:卷一讲述的是他的青少年时代,也是和我们最为接近的年龄阶段。这是人类精神和主体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潜藏在人灵魂深处的一些欲念的苏醒时间。狂热与安宁在进行着一场艰难的战役。

    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确是一位英雄。他是一位伟大的人,伟人之所以伟大,是他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屈服,没有向卑下的情操折服。它的存在,展现了人类精神的顽强与可贵。这本书就刻画了这样一个不羁,热爱自由,充满反抗精神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爱情永远是人类情感史上一个极为伟大又唯美的命题。 它像一团幽冷的蓝色火焰,充满着挑逗和魅惑。情欲将人裹挟,使人神魂颠倒,使人漂浮在幻想的云端。一切都是梦,但我们何曾不是活在梦里?
    克利斯朵夫也经过了人生几段重要的感情经历。每一段都觉得反思,每一段的是人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
    懵懂之爱。
    这种爱朦胧的,就像清晨的薄雾,向轻飏向前的小舟伸出挑逗的手。
    这是一种情感的初体验,与其称为爱情,不如称为纯洁的友情。奥多是克利斯朵夫的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愿意听其倾诉内心的人。苦难像一杯苦瓜汁,任何美与爱都如颗颗洁白晶莹的冰糖,虽不能减少苦味,但也可以聊以慰藉。因此,克利斯朵夫对这位富贵人家的儿子极为爱慕,称为“灵魂”。家庭和周遭的繁琐乏味,只能让他感到深深的孤独。他看似独立自主,但他和正常孩子一样,有着对同龄人的向往。在同龄人面前,我们能说出自己所不敢说说出的。能收获自己所不能在家人那里收获的感情。
    这种爱是绝对的纯洁,真诚,但又充满了理想主义。这个交往对象是充满了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成分。明天的我也许不是今天的我,同样的欢乐不会像太阳一样落了又升。但他的确很美,这也在克利斯朵夫的心中强化了忠诚与真诚的概念。因为美,所以神圣,所以需要虔诚。
    关于弥娜这个风情种种率真开朗的女孩儿。我就将她和奥多合在一起,代表那种朦朦胧懵懂的初“爱”。
    灵魂的爱。
    “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不受攻击的隐秘的地方,牢牢地保存着萨皮纳的影子。那是生活的狂流冲不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爱人的坟墓。他们在其中成年累月的睡着,什么也不来惊醒他们。可是早晚有一天——我们知道的——墓穴会重新打开。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用她褪色的嘴唇向爱人微笑;她们原来潜伏在爱人胸中,像儿童睡在母腹里一样。”
    这也许就是个刻骨铭心的深情吧。你长眠于我心里,只有在惊如闪电的刹那,才能找寻。死亡是一件严肃的事,但也不能严肃到让活着的每个人生活在阴郁之中。有人能记起就已经说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死者的幻影被埋葬在心里,生前的细碎无常才真正变成了一种美好的意象。
    这便是精神层面的深刻的爱。
    人生来便有兽性,情欲像股热流在人心里窜动,但这种爱使这种兽性加以约束。
    最难忘的便是萨皮纳和克利斯朵夫在山庄的那一晚。暴雨倾盆,寒流涌动。一切温暖与不安聚焦在这两间相互连通的房间。
    打开这个门便是一个大房间。两人也能坦诚相待,一切未知,迷茫的情愫也都能说清楚,一切都能讲明白。能热情地拥向彼此。这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两人在门的两侧,心中都激荡不已,但谁也没有打开一扇门。这是一种遗憾,但同样是一种美,就像残缺的月牙,往往能激起诗人特殊的情愫。
    爱情,爱情,难道只有把所爱的人糟蹋了才能得到爱情吗?
    至于他为什么会爱上萨皮纳这样一位有孩子的寡妇。也许是萨皮纳的慵懒困倦,与周围只会做重复家务,不以让别人开心为责任,而以腻烦别人为责任的聒噪妇女不同。他不甘于平庸,自然也不会甘于单调乏味的生活。于莱一家让他感到的是为生活而生活的困顿乏力。萨皮纳,这样一位看似不合格的妇女,却为克利斯朵夫单调乏味的生活透露了一道温暖的橘色阳光。他们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也是这段感情让克利斯朵夫的艺术创作充满灵感。
    这大概就是灵魂伴侣的境界吧。

    寒假读整本书纲要

    亲爱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按照书目构建了高二班级书库,48班有约78本,49班因为竞赛停课书本少了点,但也人手有好书在手。建议每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开卷有益,读书养...

  • 论《边城》中的孤独感
    高一二班 贾国爱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从出生到两脚一蹬死去,其实每个人只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走一遭罢。虽有人陪伴,但不敢将内心真情言语出来,心灵不能相通,内心封闭,还是个孤儿。
    《边城》中就充满着这种孤独感。这是个孤独的小镇,有着一个美丽的名字——茶峒。这个凭水依山的小镇充满着孤独感。对于沿河飘过的人来说,这是别人的家乡,对于小镇而言,河流通往的是外面的世界。在这个孤寂的小镇,有一句话说春天直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有让人不禁想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雨朦胧中,掩映在粉红中的人家,时刻准备好一壶浊酒,与佳人共灯下畅饮。而也许敞开的门终日敞开,一人独饮罢了。小镇中随处可见的吊脚楼飘荡的孤独。白日在窗口边坐着的妇女,她们的眼水里映着河边干活的水手的影子,而脑海里却想着自己的孤独,她们来自不同地方,生活的窘迫使她们从事这些行业,永远缺少着安全感,寂寥的身影无力的诉说着她们的孤独。
    在这个孤独小镇,栖局着,一群孤独的人,孤独的老船夫,他是个为人正直热情的人。老老实实的守着渡船,见渡船的人脸色不对,时刻准备拿出草药。“人老了才应该守船”,他就这样孤独地守了一辈子船。儿女的逝去,给他留下了一个小孤雏。翠翠是他唯一的陪伴。老船夫为了尊重外孙女儿反而是大老二老埋怨。翠翠呢,则更孤独,从小没了父母,跟着祖父长大,害羞的翠翠什么都不愿意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爱情的向往不觉流露出来。但害羞使她面对爱情不敢勇敢踏出一步 最终导致了心上人的离去。最后祖父也死去了,后来陪伴翠翠的,更是一位孤独的人。老兵马,年轻时追求翠翠母亲不得,孤独一生,老了却又成了翠翠唯一的陪伴。这些孤独的人在一起,最终还是留下了一串孤独而悲伤的往事。
    这些从字里行间浸润出来的孤独感也是沈从文内心的孤独感。他曾在《如蕤》中写道,城市中的人全为这一个都市教育和都市趣味所同化。一切女子的灵魂皆从一个模子中印出。一切男子灵魂,又皆从另一个模子中印出,个性特性是不存在的。而这些个性特性却使他感到陌生。在他看来,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是一类人,都是冷漠虚伪和刻薄的人。他来自乡村,没有感觉到温暖。他漂泊着,遭人轻视,冷漠诟病,大概是在和城市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油然而生的孤独感,使他的他感到城市的难以接近,城市的人的灵魂都从一个模子里印出,都是陌生的,没有一点乡村的质朴真诚炽烈。
    在《边城》这篇充满孤独感的文章中,最终讲述了一个悲剧。祖父老了死了,白塔也塌了,在一切恢复原状之后,也不能抹去其中的悲伤。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个人是谁呢?对于不同的人心中的他是否相同呢?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论《边城》中的孤独感
    55班 吴倩
    摘要:《边城》一文通过湘西极富特色的自然景观、民族风俗,以及翠翠、爷爷等人物的情感和生活,展现了独特的湘西人情。清新的笔调下,《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孤独感。本文以孤独感为话题,分析孤独感的成因及文学价值。
    关键词:《边城》 沈从文 孤独感
    “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美好的景象,蕴含忧愁无限。孤独的小城,孤独的小屋,相依为命的翠翠和爷爷,茶峒大地上漾着孤独的氛围。
    一、 孤独的茶峒人
    茶峒城里的人们都具有美好的人性,但是都难逃悲剧的人生经历和结局。例如主人公翠翠,她单纯清澈,活泼可爱,但她从小没有父母,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巨大的年龄差距如一道鸿沟,隔开了爷爷和翠翠的世界,再加上远离热闹的小城生活,翠翠没有像茶峒的其他孩子一样的成长经历,这造成了翠翠的孤独,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翠翠没有可以帮助她排忧解难的对象,她不敢直接向爷爷道出内心想法,不敢回应傩送的感情,总是被动地身不由己,最终导致三人的悲剧。
    《边城》中出现的茶峒人总是孤独的,痛失爱女的爷爷、爱而不得的杨马兵、孤独出走的傩送,作者有意无意地为每个人物添上悲剧和孤独色彩,传达出茶峒人的孤独,亦或是全体人类的孤独之感。
    二、 孤独的茶峒
    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远离俗世嚣闹的孤独的地方。从文中的描述上可以知道茶峒是处于四川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地方,偏远又尴尬的地理位置造成了这座小城的孤独。交通阻塞、经济落后,不仅有自然传统,风光秀丽,更体现出与时代脱节的孤独感。当看到端午节人们狂欢的庆祝场面时,我们会惊异于历史的传承,但同时也可以感觉到一种历史在茶峒的停滞。新事物兴起的城外世界与闭塞的茶峒城之间巨大的差异到底是难以逾越的。
    当读者阅读一段段介绍茶峒的文字,可能会惊叹于山清水秀、人情淳朴,可对这样的小城,大多数人也仅仅停留于这样的印象罢了,因为它离大家的生活太远。茶峒,一座孤独的城。
    三、 孤独的作者
    “一部作品总是必然地会带有作者本人的烙印”(蓝棣之)。在要么倒向传统,要么倒向西方的文人潮流中,沈从文始终是一个孤独的探索者。正是这种孤独造就了沈从文,使他保持深思、保持智慧,他充满感情地写作。
    在《边城》中,作者与严酷的现实保持距离,描摹一个孤独的小城,倾注了作者对人性纯粹与活力的赞颂与希望。
    坚守孤独,也是一种境界,像茶峒一样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2、《真正的孤独的求索者——论沈从文的思想价值》|张建永

  • 暑假共读《红楼梦》

    朋友们,下学期我们将要进入小说阅读的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是第一篇。 有位名家名家说,如果只能带一本书去孤岛,他一定选择《红楼梦》;另一位甚至认为,中国可以没有长城,但不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