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北京
  • 家乐的札记有头无尾,虽然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并且内容上也像文静说的那样,都是在回答问题,缺少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要补充一点,王安石不止出现过一个幻象,在他死的前一天,还碰到过一个人向他诉苦,还把状纸给他,之后到家后却发现状纸不翼而飞了,然后收到惊吓导致死亡。但这也是作者林语堂先生的猜测,出于自己的主观才写下的。文静的点评中很清楚地写成了家乐札记的不足,同时又表达自己对他的鼓励,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前面几位点评的同学中汲取经验,改正不足,精益求精,这是我们接下来点评的同学需要学习的。

  • 曾家乐同学明显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呢,他回答的是两个问题。一大部分是完完全全的从书中摘抄出来的,但也有它的与自己的一点看法这是很好的。可是我认为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到结尾 ,也应该补充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生活🙀🙀

  •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八章

    【每日一读】 《苏东坡传》十八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同学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读将从这一刻开始。今天,我们的阅读任务是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第十八章。请大家翻开书本跟随我的...

  • 我认为郑心怡的札记在回答内容的方面上做的很好,无论是从问题的侧面回答还是正面回答,都有把问题回答出来。但是我觉得应该把“但他从没想过隐瞒而不外露”这句话该为体现了苏东坡心直口快的特点会更好。并且她忘记了老师叫我们写札记的初衷,没有写自己的感受。

  • 我认为郑心怡同学对水调歌头的理解是:“只要活得长久,即使离得再远也能感受对方的心。”这个观点是不完整的。我认为苏轼在水调歌头·丙成中秋中更多地抒发的是他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只要活的长久,即使相隔再远也都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心。不正是苏轼对自己心中的一种安慰吗?但是有写的不好的地方也有写得好的地方,郑心怡同学在札记中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将言语串联了起来,这是极好的,希望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学习。

  • 郑雪婷同学的点评中,不仅涵盖对分享同学的点评,还有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由这问题引发所感所想。在她的观点表述中,她并没有直接性的,不加修饰的从文中摘抄,而以恰当的概况讲自己的观点与它相结合,观点与理由和谐的出现,读起来不别扭。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 我说一点自己拙劣的见解:我认为陈思伟的这篇札记第一个问题答的十分清楚,思路清晰。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了苏轼与他人直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体现出苏轼的人物性格,可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这位同学衔接的并不是很好,因为他第二个问题刚刚答完,便直接开始了他对这篇文章自己的见解,他虽然抛开了札记问题的限制,这一点也是我该学习的,但他这样的一种承接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并不可取。

  • 思伟同学的札记就只是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我认为应该也把自己看完这一章的感悟也给写下来,而他说苏轼的性格复杂方面也太泛泛而谈了。

  • 肖同学的札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引用到自己写的一首小诗。这是很好的。但在喜欢缘由上并没有深入地去写。第二个问题上有讲到他身份的多反面来说苏东坡个性复杂,这是对的。

  • 我觉得陈思伟写的扎记挺不错的,但他的第二个回答他把不写的也给写进去了,你可以把不必要写的去掉,写一些你自己阅读《苏东坡传》的其它的感悟给写下去,这样写会变得更好点。

  • 两位同学的札记回答的都比较完整,而且点评者的点评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特别是李良群的点评,从他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给人一种很谦虚的感觉,让人不禁对他的内容产生一种好奇。而他的分析更是日人敬佩不已,他不仅站在写札记的同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或是改正的,而我的点评与他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我建议接下来的点评同学们可以以李良群为标准。

  • 我认为思伟同学在第一个问题的阐述上是不够完整的。我不太赞成詹静语的看法——回答完整清楚令人满意。首先,他说苏东坡在杭州留下的经典名篇有:(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还有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段话阐述的是错误的,因为苏东坡在杭州留下的经典名篇不仅仅是这两首,还有《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戏子由》、《湖上西归》等等。如果在选材上能力有限的话,还应注意是否恰当。其次,他并没有答出自己最喜欢的名篇,而他答出的理由大部分源于原文,缺少自己的看法。而贵晨同学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借以自己写的小诗,很好的证明了自己喜欢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第二个问题中,两位分享的同学都借以东坡的事例阐述他个性的复杂,把两人的观点结合再添上良群同学的观点,堪称完美。所以苏东坡个性的复杂体现在他有多方面的身份,他经历过了太多与他的个性难以了解。
    以上是我对这几位同学的评论,确有不足之处,但都是我个人的见解,还望同学们指点迷津!谢谢!

  • 看完两位同学分享的札记,不由得要说说一点。兄弟二人情义深厚,从这一章处处细节中都大可体现。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花大量的笔墨去写兄弟两人的情义呢?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地方,而林志意同学也恰好点到,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其次,这篇札记的第二个问题,文学批评家,为何用孟子所说的“气”来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在这个问题中,两位分享的同学大多文段选自原文,略有不足。在此我来阐述我的观点:“气”,综括了苏东坡的个性,我想,他身上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有着两个方面的。他象征着生机勃勃与追求善义的高贵精神,而苏东坡的气,正是不断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而来的。 他有着生气蓬勃的精神与大无畏的精神,恪守着英雄本色,凭借着自己伟大的才华,辅以正义真理。
    以上是我对这几位同学的评论,确有不足之处,但都是我个人的见解,还望同学们指点迷津!谢谢!

  • 首先,我认为汪媛媛同学的心随所动中,有一句话是没有用的"表达出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这句话在这里有无意义?难道纯粹地是想说弟弟的天赋比不上哥哥?作者在文中并不是想要表达这样的观点,汪媛媛同学并未把作者后面的文字写出来,文中还说了"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而外,我认为"气"在还有浩然正气之意思,这也与苏东坡的性格相符合,他不惧鬼物,能够用言语将鬼魂都说的低声下气,不敢放肆。在被王安石等派的污蔑下,他潇洒自如,自己奔赴杭州上任去了,随意让他们怎么查,清者自清,事实胜于雄辩。

  • 120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章

    【每日一读】《苏东坡传》十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同学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读将从这一刻开始。今天,我们的阅读任务是《苏东坡传》的第十章。请大家翻开书本跟随我的朗读开始阅读...

  • 我说一点自己拙劣的见解:我认为陈思伟的这篇札记第一个问题答的十分清楚,思路清晰。第二个问题也是通过了苏轼与他人直接微不足道的小事来体现出苏轼的人物性格,可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这位同学衔接的并不是很好,因为他第二个问题刚刚答完,便直接开始了他对这篇文章自己的见解,他虽然抛开了札记问题的限制,这一点也是我该学习的,但他这样的一种承接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并不可取。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一章

    【每日一读】《苏东坡传》十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同学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读将从这一刻开始。今天,我们的阅读任务是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第十一章。请大家翻开书本跟随我的朗...

  • 120
    【札记分享】《苏东坡传》第十一章

    【每日一读】《苏东坡传》十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各位同学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读将从这一刻开始。今天,我们的阅读任务是林语堂《苏东坡传》的第十一章。请大家翻开书本跟随我的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