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量构成来自三个百分之九十五,即水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来自空间营养-即光合作用的产物;水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是后四片叶制造的;水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五来自抽随后的光合产物。
北方寒地稻作区,光照时间长,有效生育期短,感温性强、感光性弱,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才是今后继续提高产量的唯一有效途径。
首先,要选用株型收敛,剑叶上举,后两片叶宽厚的茎秆强劲,活秆成熟不早衰的品种。
我们北方寒地稻作区,进入结实期,太阳斜射,直立的叶片受光角度大,受光姿势好,几乎垂直照射(折射光相邻叶片可重复利用),光照强度加大,光合效率高;相反,斜度大,平铺或披垂的叶片,受光姿势差,折射损失大,光照强度减弱,光合效率低。
其次,在分孽末、拔节前晒田,输气通氧,促进新根发生,保持后四片叶的活力,提高光合效率,达到青秆绿叶籽粒饱满。
最后,合理配方施肥,氮磷钾比例协调,促进植株协调生长,充分体现水稻生育两黄两黑的变化,即拔节黄和抽穗黄,是水稻正常生育的象征。黄是以碳代谢为主,植株含糖增加,促进生殖生长。可提高抗病抗倒能力,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提高米率,增加产量。还要及时预防病虫害,减少叶片病斑和叶片缺失,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高产水稻叶面积指数是能否高产的硬性指标,当叶面积指数达到和不超过百分之百,以最高其产量也最高。
叶面积指数是指一平方所有叶片平铺在地面上,占地面的百分比。当叶面积指数达不到最佳指数时,漏光损失巨大,产量降低;当叶面积指数超过百分之百时,叶片互相遮蔽,影响下部叶片受光,产生负效应,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产物降低而减产。因此如何控制叶面积指数,是高产栽培的课题。
关于田间二氧化碳浓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过密会导致,二氧化碳需要量增加,田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固定的,植株过密田间二氧化碳不足,光合作用养料不足,制造养分减少,导致下部叶片产生饿死现象,而减产。包括育苗播量过大,产生黄脚苗也是这个道理。有人说密度过大,氧气不足那是笑话。
因此,合理控制田间密度和育苗播量,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另一有效途径。
协调协调生长株协调生长,